第9-12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455244 上传时间:2017-08-0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12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9-12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9-12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9-12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9-12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12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12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篇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第九章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第一节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一、经济恢复时期(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0年代初期)三、经济滞涨时期及其后的缓慢增长时期( 20世纪0年代中期到0年代初期),四、“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新经济”的概念与特征新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经济知识化、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新经济的影响及面临的问题影响:()推动信息产业

2、的大发展。2004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6.47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12亿户,移动电话用户3.35亿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4%和25.8%。“ 2006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全年完成销售收入约4.75万亿元,同比增长24%;电信业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收入约6484亿元,同比增长11.7%。新增电话用户8504万户,电话用户总数约8.3亿,其中固定电话新增1736.7万户,总数接近3.7亿户,移动电话新增6767.7万户,总数超过4.6亿户。非话音业务收入增速已达话音收入的6.5倍,非话音业务收入占电信业务收入比重已达到26%。2006年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1.52

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5%。 中国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说,伴随着中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已步入信息产业大国的行列,在全球产业布局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2007年全球信息产业论坛”上发布2006-2007年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06年世界信息产业规模达到4.25万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9.1%。在各细分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数字内容产业,增速为40.1%;增速最慢的是电信业,为6.2%;软件及IT服务业增速稍稍高于通信业,为6.3%。世界各国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发展。美国稳居全球信息产业市场份额的霸主地位,2006年美国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1.03万亿美元;200

4、6年日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为2144.5亿美元,信息服务产业销售额约为1274.1亿美元;2006年欧盟信息产业规模达到8641.7亿美元;2006年中国信息产业仍保持高速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75万亿元,全国通信业务总量完成1.53万亿元。中国台湾的产值仅次于美、日、中国内地,名列全球第四,2006年全年完成销售额约3.95万亿新台币。,()促进制度创新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两极分化、数字鸿沟、新型垄断。(3)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第二节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一、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强化二、国家调节的原因与目标1、国家经济调节的原因2、国家经济调节的主要目标三、国家调节的

5、主要手段及其功能1、制度调节,2、政策调节3、经济计划化4、社会调节5、国际经济协调四、国家调节的作用和影响1、国家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迅速或稳定发展,2、国家调节造成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3、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新变化,第三节 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1、自由企业制度与平等竞争原则2、以间接性和被动性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节3、政府提供公共产品4、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调节5、其他领域的政府调节,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1、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2、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3、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4、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5、以

6、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三、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1、政府制定经济计划2、政府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第四节 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一、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三、宏观经济调节手段的改革1、财政政策重要性下降,货币政策作用明显提升。,2、货币政策的重心从以利率为主要调整手段变为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调节交替使用。3、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其作用。四、政府监管体制的改革,第十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改革,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类型、基本特征与经济发展战略一、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和基本类型1、发展中国家的含义通常是指那些过去长期受殖民统治,现已获得政治独立,但经济发展水平

7、相对落后,面临经济发展问题的国家。2、类型按人均国民收入标准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标准,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1、生产力水平低下2、经济结构呈二元化3、产业结构相对落后4、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来划分2、根据工业发展模式来划分3、根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不同来划分,第二节 战后至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一、独立初期的经济政策1、经济制度的选择2、取消殖民主义国家的经济特权3、土地制度改革,二、发展中国家的早期发展模式1、发展中国家选择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依据2、发展中国家选择发展的主要战略和政策三

8、、经济发展的成就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2、出口贸易能力增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增大3、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四、发展中国家开始分化与经济模式的变迁1、石油生产国的振兴2、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3、“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发展模式4、最不发达国家的状况5、发展中国家的分化与南南差距的扩大,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经济问题及其改革一、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出现的主要经济问题1、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2、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恶化的原因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增长绩效,1、国有企业的私有化2、放松商品价格管制3、金融

9、自由化4、产业结构的调整5、调整对外经济关系,实行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改革一、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二、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改革,第十一章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轨,“新经济政策”国家工业化的特点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要素和基本特点,第十二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第一节 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1、计划经济体制2、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深化一、外贸体制改革二、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增长及结构提升三、积极加入或倡导建立国际经济组织,第三节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经

10、济地位的提高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二、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1、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年,主要工业产品中,煤、水泥和化肥产量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位;钢、发电量和布的产量基本保持在世界前位;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位。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产量连续居世界第位;茶叶产量升为世界第位;甘蔗产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位,大豆产量稳居世界第位。,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位不断上升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大大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的水平。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居第位。同时,我国的经济总量()迅速增加。按汇率法计算,年已达亿美元,居世界的位次由年的第位上升到第位,占世界总量的比重由年的提高到。3、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三、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1、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2、促进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3、为各国投资者提供创业机会4、有利于邻国吸引外资和东道国经济发展5、稳定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贡献,第四节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二、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途径三、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