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复习学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454722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经典》复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化经典》复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化经典》复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化经典》复习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经典》复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经典》复习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文化经典 复习学案考点解说考查目的: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考查重点:儒家、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传统的文化思想,儒家文化经典是重点, 论语又是重中之重考查形式:考查考生运用自身知识积累,准确把握材料中相关文化观念,敢于“与先哲对话” ,能从文化经典中寻求启发,在辨析、选择中形成自己的思考,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学习目标1.立足材料,整体阅读 2.审清题干,明确步骤3.善于联系,准确分析 第一课时一、2013 湖南真题呈现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 分) 依据学习目标进行审题 中国语中“学” 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

2、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

3、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1 )上述材料都强调“学” 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 “问”的内涵与作用。 (6 分)(2 )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 140字。 (6 分)现场答案分析(评一评:评分并说明理由)1、 在我看来,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心去体会,而所学的知识不可能每一处都能懂,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提出疑问,请教他人帮助我们解答疑惑。这之后,我们就能继续探究新知识,得到新的体会。如果不及时解决问题,那么之后的学习中,会堵塞住更多的思路,以至于学习之路不畅通。22、 “学”就是使自己多见多闻,增长见识, “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各种事物本真

4、,去追求各种不同的知识。好学者就一定要勤问问题,当我们遇到疑问时要及时地去解决它。这样才能够增长我们的见识。 “学”与“问”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而不常问就等于白学,好学好问才能够完善自己。3、 学与问是分不开的,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积极解决的这一过程叫学,而学是遇到问题不去思考这样是学不到东西的。所以学与问是分不开的,只有两者合一才能更好地学到知识。4、 我以为学习应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中的学习,贵在学思并进,思问同行,如此方能有大学问、大思想;然后方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远游中的学习,其实是实践书本理论的关键。将书本上的道理与实践相结合,则始有大胸襟、大眼界。在无止壮游中,

5、学习方有了更高的升华,人心亦终得到天地的洗涤。当堂训练1 2011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注 其:反身代词,指自己。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 字左右。(9 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 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注 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愈:胜过,强些。(1)孔子认为师与商哪个贤?为

6、什么?(4 分)(2)根据孔子对师与商的评价,可以看出孔子主张怎样的处世态度?请解释这种处世态度的含义,并说说作为治国之道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何现实意义。(8 分)3第二课时重点:新题精炼技法点拨答题建模1读懂原文,抓关键词,理清思路,提取原文的基本观点。2如果问“是否同意” “是否合理” “你同意哪种观点 ”之类的问题,应该先明确同意与否、合理与否。有些答案明确态度就给分。3观点、态度一般要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不要标新立异。4展示个性和创造性,进行合理的想象发散,紧扣材料信息,结合现实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

7、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吴兢贞观政要)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所强调的侧重点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 字左右。(9 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孝经)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弟子规)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吕氏春秋)(1)孝亲敬老一直是中华

8、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从以上几则文字中,简要概括弘扬孝道的作用。(3 分)4(2)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的传统?(9 分)参考答案答案 提示: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 “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 “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从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墨兼用,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现实谈看法。(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答案 (1)参考答案:两人一样。 (2 分) 因为一

9、个“过” ,一个“不及” ,都不好。(2 分)(2)参考答案:中庸之道。(2 分) 含义:无过也无不及,即不超过也不要达不到。折中,公允,调和。(2 分) 运用中庸之道治理国家,既不可冒进,也不保守,稳健发展,逐步、有序推进,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社会更加和谐。(4 分)答案 这两则材料都强调了百姓的重要性,但第一段材料从治理国家要从“先存百姓”入手,第二段材料则强调应警惕百姓的反抗。以上两则材料的观点与当今我国提出的“以民为本”的理念较为相似。作为政府部门,应时刻将老百姓的立意放在重要的位置,对老百姓目前最关注、反响最大的问题应高度关注,以期防微杜渐。总之,作为政府部门,民生工程应至重至慎。答案 中华民族历来有孝亲敬老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应把这一美德传承下去。努力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度过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晚年。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扬弃并创新这一传统。有些落后的、封建的、陈腐的思想应该摒弃,如“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