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课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447611 上传时间:2017-08-0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雪,鲁迅,(散文诗),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2.品析文中两幅雪景图。(重点)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难点),初读课文,读准下列词语:,旋风 旋转 凛冽 朔方,齐读课文,思考:,1.文章描绘了哪几个地方的雪景。2.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什么不同?,江南的雪,朔方的雪,学习江南雪景和朔方雪景图。,自己任选一幅雪景图,用批注法在课本中标出你所理解的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用传神之笔,形象地赋予江南、朔方的雪以不同的神韵,使之各具特色地飘扬于读者眼前。细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两幅画面:,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 南雪景图。,江南雪景图:

2、,总特征,美艳之至,具体描绘,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磬口的腊梅,冷绿杂草在雪下,静态美,确乎没有胡蝶,蜜蜂嗡嗡闹着塑雪罗汉的孩子,丰富的想象,动态美,美的,柔和宁静,富于生机,孕育生命,易于消逝,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江北雪景图。,北方雪景图,总特征,冰冷的、坚硬的、孤独的、灿烂的,具体描绘,形:如粉如沙不粘连,景:屋上地上枯草上,神:旋风里蓬勃奋飞 曰光里灿灿发光 天宇下旋转升腾,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细读课文(朔方雪景),思考:1.对于南北的雪景,作者更欣赏的是朔方的雪,为什么?2.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描绘朔方雪景?,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

3、的什么态度?(从课文里找答案),明确: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写作背景,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以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

4、求。,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雪中描写的绝妙的江南、江北雪景图。,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这两幅图相比较作者更喜欢哪幅雪景图?,作者更喜欢江北雪景图,为什么?你能找出理由吗?作者从哪句话中表明?,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提问:这三个形容词哪个是指北方的雪?这句话是什么含义,“灿烂”是指“北方的雪”,暖国的雪缺乏“冰冷和坚硬”,是一

5、种单调,是一种不幸。强调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思考:你更喜欢哪幅图画,你觉得作者仅仅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作者运用的是:托物言志 象征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用来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的具体事物。,比如:火炬象征光明,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北方的雪象征: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 著抗争精神。,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北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主题思想,这篇散文诗,通过对江南和北国的雪的细致描绘,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对北方雪的赞美,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拓展延伸,假如让你来描写雪,你打算怎样写。请用你喜欢的形式写一写。(或歌曲,诗歌,绘画,广告语),课外作业,收集关于描写雪的诗歌或歌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