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绿色土木工程讲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4231528 上传时间:2018-12-2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绿色土木工程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同济大学绿色土木工程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同济大学绿色土木工程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同济大学绿色土木工程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同济大学绿色土木工程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绿色土木工程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学绿色土木工程讲座(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土木工程 从浅绿色到深绿色,诸大建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可持续性分析模式:过程+对象+主体 过程分析:全生命周期与绿色土木工程的循环经济 对象分析:三重底线与绿色土木工程的狭义广义 主体分析:利益相关者与绿色土木工程的共享价值,关键问题,1.可持续性的OSP模型,主体分析(S),对象分析(O),过程分析(P),可持续性分析三个层次,可持续发展由宏观到微观包含三个层次:产品与项目、城市与区域、政策与战略 土木工程可持续性涵盖|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政策层析:政策和战略可持续性 (例如交通政策、产业政策等),空间层次:城市和区域可

2、持续性 (例如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项目层次:产品和项目可持续性 (例如土木工程、汽车制造等),城市增长的环境问题,I=压力:城市增长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例如土地资源) P=人口:我们的城市有多少人 A=消费(GDP/P):我们的消费水平是怎样的 T=科技与管理(I/GDP):用什么样的方式建设城市,I = PAT,x,x,城镇化增长的三种情景(据王凯2012改),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的三重效益,绿色建筑的利益相关者,2.从过程看可持续的绿色土木工程,RameshT 等在研究建筑生命周期时,把建筑生命周期分为建造、使用和拆除 3 个阶段,其中建造阶段分为原材料开采、建筑材料生产、

3、建筑材料运输、建设以及建筑材料维护更新,拆除阶段分为拆毁、废弃物运输和处置。,绿色土木工程的三个阶段,对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划分有各种划分,从大的方面基本可以归类为 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循环经济与土木工程的绿色机会,循环经济的两个方面,贝丁顿社区位于伦敦西南的萨顿镇,占地1.65公顷,包括82套公寓和2500平方米的办公和商住面积,于2002年完工。 社区内通过巧妙设计并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太阳能装置、雨水收集设施等措施,成为英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社区,是上海世博会零碳社区的原型。 贝丁顿社区在建造过程中大量使用回收建材而大大降低了成本。建筑的95%结构用钢材是从35英

4、里内的拆毁建筑场地回收的,其中部分来自一个废弃的火车站。许多木料和玻璃都是从附近的工地上“拣”的。,绿色#1:技术性再用与减少原生利用(Reduce),废弃用地与建设项目(reduce),大废坑建设大酒店(松江),绿色#2:自然营养物与再自然化(recycle),Right:Old warehouses become the sites of creative industries,Left:An old power plant as an Shanghai Expo site,绿色#3:厂房再利用与延长项目寿命(Reuse),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建筑耗能,Oscar Ortiz等用生命周期评

5、价(LCA)对建筑行业的各个阶段耗能进行研究,发现建设准备期耗能占总耗能的10%-20%,使用期占40%-50%,废置期占1%。 Burgan and Sansom(2006)发现,设计寿命为60年的具有空调的办公建筑物,本身的能量与运行能量比大约为1:10 从全寿命周期来看大部分建筑的运行能源消费要远远超过建筑本身的能量,由此可见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使用阶段。,3.从对象看可持续的绿色土木工程,狭义的绿色土木工程,主要是四节一环保,广义的绿色土木工程需要考虑可持续性三重底线。,狭义的绿色土木工程,当前绿色土木工程的内容,主要涉及绿色施工、绿色设计、绿色建材。同可持续或广义土木工程相比,狭义绿色

6、土木工程更侧重于环境这一属性,而较少谈到社会方面。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绿色设计是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考虑环境属性,将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作为设计目标,需要将物质循环经济的减量、再用、循环等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用在绿色设计中。,澳大利亚墨尔本新市政厅办公楼,墨尔本新市政厅办公楼因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的大胆尝试,在2005年获得了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绿色建筑等级最高级别奖六星级,从而成为世界

7、领先级的绿色办公建筑。 墨尔本新市政厅办公楼位于墨尔本市的繁华地段Little Collins大街,2006年年初刚刚落成。全楼地上十层,另有一层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12536平方米,可容纳540人同时办公。 建成后的新市政厅办公楼和原有办公楼比较,节电达85%,节约燃油达87%,节水达72%,而单方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仅为老建筑的13%。,同时考虑经济与环境效益:杜邦公司,广义绿色项目的可持续性三重评估,经济维,社会维,环境维,可持续或广义绿色土木工程,公共设施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上海磁悬浮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4.从主体看可持续的绿色土木工程,三方参与的绿色项目,加大环境立法、严格审批

8、、加大安全环保监督力度、坚定既有的规划,透明决策、给予合理的民意沟通渠道,培养公信力,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理性认知、知情权,严格守法。没有环评和能评的项目不能建设,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加强邻里关系建设,邻避设施建设的利益冲突类型,公共设施的公众接受意愿,陈光,成虎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体系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37(10):8791 黄涛.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在可持续发展建筑中的定位J.重庆建筑,2004,(3):14-16. 高宇波.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可持续住宅研究J.建筑学报,2008, (11):44-46. 洪竞科,王要武,常 远.生命周期评价

9、理论及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综述J.工 程 管 理 学 报, 2012,26(1):17-22. 刘艳,陆惠民.精益建造体系下可持续建设项目管理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24(4):432-436. 毛小平,陆惠民,李启明.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利益相关者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46-50. 任宏,陈婷,叶茎晖.可持续建设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9):8-11 徐燕君.上海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7 杨茹,周波,秦振涛.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学,2010(8):125-128.

10、 杨博艺.中国可持续建筑发展现状与改进途径的研究J.中外建筑,2011,(4):43-44.,6.有关论文,纪建悦,姜兴坤,我国建筑业碳排放预测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12, (1):53-57. 贾朝晖.中小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11):179-181 陆 宁,蔡爱云,黄永安等.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1999 2003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综合评价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28(4): 94-97. 刘光忱,孙 磊,赵 曼.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建筑经济, 2011,(11):100-

11、103. 曲 爽.建设工程生命周期项目管理 D.天津大学,2011. 孙亚男,李媛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统计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12, (6): 178-181 孙世朋,赵德生,邱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228 王玉振.建筑行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框架J.中国环境管理, 2011,(1): 38-44. 张云华,张金伟.生态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J.生态经济, 2010,8: 75-78 朱嬿,魏宁娣. 中国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及其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调查J. 土木工程学报,2009,42(2):126-130,常 远,王要武,我国城市住宅生命

12、期能源消耗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0,24(4),393-397 贾朝晖.中小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11):179-181. 李学征.中国绿色建筑的政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6. 陈柳钦.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探讨J.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11,26(5),51-60. 刘沛.基于循环经济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D.太原科技大学,2009. 鲁荣利.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0(3):104-107. 孙世朋,赵德生,邱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8):228. 孙亚男,李媛媛.建筑企业可持

13、续发展的统计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2.(6):178-181 薛敏.绿色建筑对保护环境安全的意义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0(1):48-49. 王强.建筑节能政策研究以安微省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06. 万一梦,徐蓉,黄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美国LEED比较分析J.建筑科学, 2009,25(8). 张海霞.建筑垃圾管理的困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74-75. 曾良.“十二五”,建筑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华建设,2011(1):31.,Abhilash Vijayan, Ashok Kumar. A Review of Tools to Assess t

14、he Sustainability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J. environmental progress,2005,2(24):125-132. Bon-Gang Hwang,Jac See Tan, Green Building Project Management: Obstacles and Solu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2,335-349 C.M. Tam, Vivian W.Y. Tam, W.S. Tsui. Green construction a

15、ssessment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of Hong Ko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4,(22): 563571. David P. Lorenz, Stefan Truck, Thomas Lutzkendorf.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nstruction and market valueJ. Property Mana

16、gement,2007,2(25):119-149. Hyojoo Son, Changwan Kim,Wai Kiong Chong and Jui-Sheng Chou .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nstructors Perspectives in the US and Korea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1,337-347 Jeong-ho Park , Yoon-gih Ahn .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Korean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he context of typology modelsJ. J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