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东西方关系缓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412957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东西方关系缓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东西方关系缓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东西方关系缓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东西方关系缓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东西方关系缓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东西方关系缓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东西方关系缓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和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尼克松主义:又称关岛主义或和平新战略。是美国根据 60s 末 70s 初的国内困境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而采取的较为现实的政策来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以继续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当时美国陷于越战泥潭不能自拔,自身实力下降,美苏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苏联的变化,美国丧失核优势;还面临来自盟国西欧和日本崛起的挑战与第三世界的兴起,战后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霸权地位发生了动摇。尼克松上台后,与基辛格等人谋划,调整了美国的亚洲政策及全球战略。1969.7.25,尼克松在关岛会见随行记者时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演说,强调在处理与亚洲盟国的关系时,将恪守条约义务。但在军事防卫问题上,将

2、鼓励亚洲国家自己负责。这被称关岛主义。尼克松对自己提出来的政策主张不断加以补充和发挥,形成尼克松主义。尼克松的关岛讲话不仅是美国对亚洲的政策,而且是美国决心力量收缩和调整其全球战略的一个信号。1970.2.8 尼克松向国会提出了题为70 年代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的报告,对尼克松主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三大支柱:即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具体内容包括加强同北约成员国和日本的伙伴关系;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实力加缓和政策,加强对话,改善同苏联和中国的关系;修订军事战略,提出“现实威慑战略” ,加速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积极展开以美苏关系为核心的多极均势外交;果断结束越

3、南战争,在全球范围内收缩兵力等。尼克松主义是美国实力衰弱的产物,是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转折点。此后美国由战略攻势转为守势,收缩代替扩张,尼的现实主义外交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且对 70s 国际局势的缓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关岛主义是尼克松主义的一个缩影)尼克松的对苏缓和政策:冷战以来,美苏关系持续紧张。尼克松上台后,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的衰退,调整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苏政策。在继续与苏联展开激烈争夺的同时,灵活处理美苏关系,通过“对话”改变两国间的僵硬对抗状态。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表示,要在美苏关系中开辟“一个谈判的时代” 。尼克松“缓和”政策的基本构想是,通

4、过持续不断的谈判与磋商,用军控协议限制苏联扩军的企图,维持双方军事力量的大体均衡,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同时与苏联达成经济协议,满足它的某些经济要求,促使其对扩张行动加以克制,在双方之间建立更富于建设性的关系,最终从对抗走向合作。为实现这一目标,尼克松政府提出了“连环套”原则,即就一系列范围广泛的重大问题同时与苏联展开谈判,利用这些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某一问题上的进展推动其他问题的谈判,最终编织一个协议网络;同时,根据苏联对西方资金、技术的迫切需要,给予它贸易最惠国待遇并提供贷款,促进美苏经贸关系的发展,强化苏联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把它套进上述网络,牵制其扩张行动。尼克松的缓和政策在随后的福

5、特时期和卡特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美国的战略收缩:在尼克松主义指导下,美国的对外战略进入了收缩阶段。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对军事战略做出修订,提出“现实威慑战略” 。 (1)在核力量方面,以“充足”论代替“优势”论。以维持有效报复能力,阻遏潜在对手发动战争的企图。这一新战略意味着美国承认了美苏之间的核均势,并准备在此基础上与苏联展开争夺;(2)放弃“两个半战争”理论,代之以“一个半战争” ,即在欧洲与苏联和华约军队打一场大规模战争,在东北亚或中东波斯湾地区打一场局部战争。这一调整的依据是,、中美走近,使得中苏两国联手与美国在欧亚两个战争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为降低;(3)实施与盟

6、国分担责任的“总体兵力”方针,即美国不再承担自由世界的全部防务责任,而要推动盟友与美国一起分担防务责任。战略核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有核盟国也要承担部分责任;战区常规战争由美国和蒙古国共同分担责任;地区性的局部战争由当事国或盟国承担主要责任。这一军事方针突出强调了合作安全,旨在排除或减少美军特别是地面部队卷入地区战争的可能性。 (4)加速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大力发展多弹头导弹,以抵消苏联的导弹数量优势,保持充足核力量;对常规力量特别是地面部队进行大规模削减,其中包括海外驻军。2、调整外交战略,积极推行以美苏关系为核心的多极均势外交。尼克松上台后,清醒地认识到了国际

7、格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明确指出了美苏西欧日本中国五大力量中心的出现,世界将是多极的。于是美国必须奉行均势外交,以维持多极世界的稳定。尼克松主义的“三大支柱”基本上是围绕均势外交而设计的。3、果断结束越南战争,把美军撤出越南成为尼克松海外战略收缩的当务之急。于 1973 年 1 月同越南三方签订协定,撤出了全部侵越美军。现实威慑战略:45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60s 末 70s 初就在美国调整对外战略和对苏政策的时候,苏联也在酝酿着对外战略的调整。背景是,苏联方面:到 20c70s 初,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已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不仅在常规力量方面保持和扩大了对美国的优势,而且在战略核力量方面取得

8、了与美国大题均衡。然而,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西方的资金、技术以进一步发展经济;中苏对立加剧,美国与中国走近,一定程度上共同在亚洲的东边限制苏联。苏联希望通过缓和与西方的关系,在中美苏三角关系中避免被动,同时发展自身经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方面:1969 年德国的“新东方政策”的实施,改善了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加强了彼此的交流;西方阵营分化,以欧共体为代表的西欧正在积极推进一体化,在世界事务中日益显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以及欧洲特性,根据 1967 年的哈默尔报告形成了具有欧洲特性的对苏政策“防务+缓和” ,因此在欧洲地区出现了缓和的气氛;美国因实力衰落,实行战略收缩,强调

9、要与苏联进行谈判寻求美苏缓和;第三世界迅速崛起,牵起了反对西方控制、反对美国干涉的斗争,这为苏联提供了扩展影响的新领域。综上,国际形势的这些变化使得苏联对外战略调整成为可能。1971 年 4 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 24 大上提出了“和平纲领” ,强调要把“缓和”摆在苏联外交政策的首位。其要点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适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承认战后欧洲现实,保障欧洲集体安全;停止军备竞赛,撤销外国军事基地;召开国际会议,讨论核裁军问题;清除殖民主义制度;在环境保护、防治疾病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等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勃列日涅夫表示,苏美故事纳西的改善复合美苏人民和美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巩固世界和平。从此

10、,苏联对美国展开了积极“缓和攻势” 。(苏联的全球攻势战略)然而,苏联的缓和政策带有明显的进攻性色彩。它的目的在于以缓和掩盖其进攻意图,实质是在“缓和”的掩盖下推行全球攻势战略。这一实质一直都为变过。这一本质在苏共二十五大后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勃列日涅夫在这次会议上对他的“缓和”作了更加明确的说明:“缓和”不能用来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西方不能一次作为插手东欧的手段;“缓和”不是放弃仪式形态斗争,也不意味着“冻结社会政治现状” ,不能妨碍苏联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 。 “缓和”不是一种临时现象,而是“国际关系根本改变的开始” 。这就表明苏联在缓和状态下对西方展开积极攻势、加紧与美国争夺第三

11、世界,进而称霸全球的意向。由此,就苏联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在“缓和”掩护下积极推行进攻战略,加快对外扩张的步伐。第一、同美国和西欧进行缓和,谋求大国地位。第二、实行南下战略,同美国争夺第三世界。苏联在 70s 推行的攻势战略改变了美苏之间的战略态势,使美国承认了苏联与之平起平坐的地位,一个超级大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并且从西方国家获取了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和势力范围。但是,苏联的攻势战略的最终中断了缓和的进程,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暴露了自己扩张的本来面目,在国际上陷入孤立。并且消耗了大量资源,使本来就很紧张的国民经济增加了新的负担,对其大国地位构成了潜在的、长远的损害。勃列

12、日涅夫主义:55有限主权论:33大西洋关系宣言:60s 以来,随着以欧共体为代表的西欧经济力量不断壮大,在外交上也开始推行具有欧洲特性对外政策,逐步走向一体化,不甘愿再当小伙伴;美国在西方联盟的霸主地位受到盟国崛起的威胁,于是采取包括经济制裁和撤军要挟等手段,迫使西欧在经济上对美重开市场和拯救美元危机,以及对外政策上同美国的全球战略一致。并且美苏之间既勾结有争夺的让西欧心存戒备,使得美欧之间不信赖感加剧。经济上的摩擦、政治上的互不信赖直接影响大西洋联盟的团结。于是,1969 年尼克松上台后发表的第一个国情咨文就表示要同西欧建立“伙伴关系” 。并且将 1973 年定为是美国的欧洲年,集中处理同欧

13、洲盟国的关系。接着 4 月基辛格于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美国和西欧制订“新大西洋宪章”的倡议,5 月尼克松在国会发表的70s 美国对外政策演说中进一步阐明了新大西洋宪章的观点,故意制造出一种“欧洲年”的气氛。然而西欧国家关心的是欧共体的成果,认为首先要加强的是欧洲特性,而不是“大西洋成分” ,故对此反应冷淡。最终,在中东“十月战争”结束后,双方都感觉到因在中东政策上的分歧搞得很紧张,对彼此不利,需要有新的准则予以调整联盟关系。于是北约各国首脑于 1974。6 在布鲁塞尔正式签署大西洋关系宣言 。然而的签署,只是使美欧关系表面上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但未能解决它们站在不同立场上的深刻分析。欧共体所要强调

14、的是欧美各自的特性,明确要求美国承认欧共体在世界事务中是一个独特的实体。因而这根本偏离了美国对原本的美好设想。东方条约:60s 末 70s 初,美国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同苏联和以苏联为盟主的华沙条约组织进入了缓和时期。本作为东西方冷战的主要战场的欧洲现在处于缓和状态。东西方都在制定与推行新的政策来解决战后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以促进欧洲的稳定和发展。1969 年 9 月勃兰特当选联邦德国总理,他所在的社会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新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以西方合作为基础,积极发展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承认战后边界现状,承认两个德国存在的现实。在这一政策下,联邦德国先后同苏联、波兰签订

15、了莫斯科条约 、 华沙条约 。总称为东方条约 。1969 年勃兰特发表施政演说,强调要与苏联“和平共处” ,采取实际步骤改善和苏联的关系,配合美苏缓和求得德国问题的解决,欧洲的和平与稳定。1970 年 1 月,双方就“互不使用武力”举行会谈。经过三轮谈判,达成协议, 1970 年 8 月 12 日双方在莫斯科签署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互不侵犯条约 ,又称莫斯科条约 。主要内容是:双方保证不使用武力;无条件尊重所有欧洲国家在其目前边界内的领土完整,现在和将来都认为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是不可侵犯的。双方还表示要进一步扩大两国的合作,致力于“维持国际和平”和缓和紧张局势,并在现有情况下

16、,努力促进“欧洲局势正常化” ,发展同所有欧洲国家之间的和平关系。同样,于 1970 年 12 月 7 日在波兰华沙,联邦德国同波兰签订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条约, 波兰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关于两国关系正常化基础的条约 ,亦即华沙条约 。双方表示承认欧洲各国现有的边界,互不侵犯。 “两国现有的边界,在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侵犯的,并保证无条件地尊重彼此的领土完整” , “彼此对对方没有任何领土要求,今后也不提这类要求” 。保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两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两国采取进一步措施实现关系正常化。东方条约的签订与实施,实现了联邦德国同苏联和东欧国家悬而未决的问题,实现了双边关系的正常化,扩大了交流。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西德同东方隔绝状态从此结束。缓和与稳定了欧洲最重要的紧张源。四大国协定/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 :1971 年 9 月 3 日,苏、美、英、法在柏林签署的有关柏林问题的四国决议 。柏林是东西方冷战的最前沿战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