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旅游成为行为习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411811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文明旅游成为行为习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让文明旅游成为行为习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文明旅游成为行为习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文明旅游成为行为习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文明旅游成为行为习惯我要评论2015 年 04 月 08 日 13:32:15 来源: 南方日报 我有话要说(0 人参与)让文明旅游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从 4 月 6 日起,国家旅游局依法制订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施行。该办法俗称“黑名单”制度,一旦游客被列入,其不良信息记录将被保存一至两年,而且将影响到其再次旅游,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出境、银行信贷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近些年国人的旅游热情持续高涨,中国也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大国。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国内旅游 36 亿人次,入境旅游 1.28 亿人次,出境旅游首次突破 1 亿人次大关。不过,“旅游大国

2、”距离“文明旅游大国”还有一段距离,文明旅游现已成为对国人素质和形象的一项重大考验。去年 9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马尔代夫时就曾幽默提示:“提醒我国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不要乱扔,不要破坏当地的珊瑚礁。”文明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向,国家对此历来高度重视。早在 2006 年 10 月,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就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旨在倡导游客遵守公约,争做文明游客。2013 年 10 月实施的旅游法更明确规定游客“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3、。可以说,文明旅游既不缺约束指南,也不缺法律规范,但一些游客的表现着实愧对“文明”二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浪费食物、不排队、买东西一拥而上除了这些带有普遍性特征的不文明行为,还有一些令人汗颜的出境游事件频频发生,比如“埃及神庙刻字”“卢浮宫洗脚池事件”“向空姐泼泡面等空闹行为”诸多不文明行为,一则说明游客的个人素质亟须提高,二则说明整个社会还没有对公民旅游道德和行为形成良好的约束。仅靠宣传教育、正面引导的方法,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因缺乏震慑力作用太过迟缓。即便是有了旅游法,也没有明确“出现不文明行为后,怎么办”。怎样才能让不文明的游客“长记性”?“黑名单”制度无疑是

4、一项富有针对性的举措,其着眼于强化对不文明游客的监管,加大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力度。据了解,“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旅游主管部门在必要时将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下一步,还将指导旅游行业协会自行建立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机制,并在会员单位、相关行业协会之间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通报。根据暂行办法,被列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的有以下六种: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损毁、破坏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参与赌博、色情活动等而受到行政处罚、法院判决承担责任,或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典型的不文明行为,也是中国成长为“文明旅游大国”必须解决掉的问题。实际上,一些地方早已开始尝试通过“黑名单”制度倒逼游客文明旅游,但在实践中还面临着谁来执法、谁来监管、如何处罚、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权等问题。现在这一制度推至全国,这些细节问题同样需要妥善处理。有时候,细节直接关乎制度建设的成败。只有方方面面都处理好了,才能让不文明游客真正产生“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的震慑感。文明旅游体现公民素质,关乎国家形象。建设“文明旅游大国”,既需要全社会提倡文明旅游理念,也需要扩大对不文明行为的约束力量,久而久之,才能让文明旅游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