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试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410161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3-2014 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测试班级_ _ 座号_ 姓名_ 成绩_一、名句默写:(24 分)塞上长城空自许,_ _ _ _。 (陆游书愤 )心非木石岂无感? 。 ( 鲍照行路难其四)千岩万转路不定, 。且放白鹿青崖间,_ _ _ _ _。_ _ _,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野哭几家闻战伐,_ _ _。 (杜甫阁夜 )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小楼昨夜又东风, 。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 (周邦彦苏幕遮 )二、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12 分)潺湲(

2、) ( ) 将进酒( )迤逦( ) ( ) 訇然( )三、选出正确的一项。(16 分)从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看,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汉乐府建安诗人李白辛弃疾B、 诗经汉乐府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2C、 离骚李白苏轼陆游龚自珍D、 离骚建安诗人李白李贺杜牧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下列诗句中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陈王/昔时宴平乐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

3、马蹄 可怜/楼上/月徘徊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先秦时代, 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但骚体诗已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诗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骚” ,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B、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在谢灵运手上,南朝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大

4、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 。C、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的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诗人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 ,因为在全唐诗中独占鳌头,一跃成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绝唱,他的一生仅存下两首诗,因为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D、词源于唐代的,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南唐后主李煜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词鼎盛于宋代,宋代词坛分为两大词派,分别是以柳永、秦观、周邦彦等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四、运用已学的知识,鉴赏古代诗歌。 (48 分)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并回答问题。1

5、6 分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对于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8 分)3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 分)2、阅读下面一首词,并回答问题。16 分相 见 欢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的上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上阙的内容进行分析。(8 分) 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下阙内容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8 分)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并回答问题

6、。16 分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注】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清代王士祯评价这首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6 分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10 分4答案:一、默写:各 2 分镜中衰鬓已先斑 吞声踯躅不敢言 迷花倚石忽已暝、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

7、折腰事权贵 夷歌数处起渔樵 岩扉松径长寂寥 长使英雄泪满襟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一风荷举二、拼音:各 2 分 chn yun qing y l hng 三、选择:各 4 分 B C D C四、诗歌鉴赏:1、颔联写出了在岳阳楼上看到洞庭湖水划分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壮观景象;(2 分)营造了壮阔宏丽的意境, (2 分)颔联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4分)因为作

8、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个人的不幸遭遇,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 (6 分)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2 分)2、由作者“无言” 、 “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登楼”这个意象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2分)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故国旧地,引起他多少回忆。 (2 分) 俯视楼下,但见深院清冷,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梧桐”给人哀怨悲伤之感, “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2 分)上阙写尽了被囚禁中的亡国之君的无限愁苦凄惋之情。 (2 分)下阙运用了比喻和

9、通感的修辞手法。 (2 分)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作者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 (3 分)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此句运用味觉来写愁:这里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种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5驱散,历久弥深的感觉;作者不是将“愁”诉诸人们的味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3 分)3、“空” ,白白地,徒然。 (2 分) 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得遇谢尚赏识,而能名声大著。 (2 分) 叹息自己徒有袁宏之才,而难遇赏识之人。抒发了知音难觅

10、、怀才不遇的忧伤感慨。 (2 分)最后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末句以落叶来营造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3 分,虚实结合 3 分,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 4 分了诗人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赏析 这首诗当是诗人失意后在当涂之作,那时诗人对未来已经不抱希望,但自负才华而怨艾无人赏识的情绪仍溢满诗中。 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从谢尚闻袁宏咏史事件中,领略到对于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是与地位高低无关的。颈联是由怀古回到现实,发出感慨,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远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诗为五律,却无对偶。有人认为李白才高,放逸不羁,兴之所至,随口讽诵,不顾及对偶。此说自有其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