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望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410109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 望诊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医诊断学 望诊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医诊断学 望诊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医诊断学 望诊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医诊断学 望诊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 望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 望诊(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诊断学,一.望诊,概念:医者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 主要内容: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 分类: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1 整体望诊(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一)望神 得神(有神) 失神(无神) 假神 神气不足(少神) 神志异常(神乱),有 神,假 神,失 神,(二)望色,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 1.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2.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

2、态时的面部颜色与光泽 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 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 赤色 主热证 黄色 主湿证、虚证 白色 主虚寒证,血虚证 黑色 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1.病色青色(肝:风),全身望诊,全身望诊,2.病色赤色(心:暑/火),全身望诊,3.病色黄色(脾:湿),全身望诊,4.病色白色(肺:燥),全身望诊,5.病色黑色(肾:寒/水),三 望形体,1.体强:身体强壮 表现: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筋强力壮。 表示:脏腑精气充实,即使有病,预后多佳,2.体弱:身体瘦弱 表现: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 皮肤枯槁,筋弱无力。 脏腑精气不足,体

3、弱易病,病则预后较差。,3.肥胖:体重超过正常20%者 体胖能食形气有余,精气充足。 体胖食少形盛气虚,脾虚有痰。 胖人多阳虚,多痰,多湿,4.消瘦:体重明显下降超过10%者 形瘦能食中焦有火。 形瘦少食脾气虚弱。 瘦人多阴虚、多火、血虚,四 望姿态,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 动、仰、伸阳证、热证、实证。 静、俯、屈阴证、寒证、虚证。 (1)坐形 坐而喜仰,胸胀气粗属实证。 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属虚证。,(2)卧式 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 阴证、寒证、虚证 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能自转侧 阳证、热证、实证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实热证(阳盛) 踡卧缩足,喜加衣被

4、虚寒证(阳虚),(3)立姿 站立不稳,其态似醉脑有病变。 不耐久站,依物支撑气血虚弱。,(4)行态 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腰腿病。 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以手护心腹痛; 心痛。 行走身体震动不定脑部病变;筋骨受伤。,(5)异常动作 睑、面、唇、指(趾)颤动动风先兆 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肝风内动 卒然跌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中风 喘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喘证,局部望诊,望头面 望五官 望躯体 望四肢 望二阴 望皮肤,1、头形 过大、过小,伴智力不全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囟填(囟门高突)实证 囟陷(囟门凹陷)虚证 解颅(囟门迟闭)肾气亏虚,2、望发 正常人发多浓密色黑而润泽肾气

5、充盛 发稀疏不长肾气亏虚。 发黄干枯,久病落发精血不足 片状脱发血虚受风所致 青年白发,伴有健忘,腰膝酸软肾虚,无其他病象者,不属病态 小儿发结如穗疳积,(二)望五官,1.望目:望目主要望目的神、色、形、态 (1)目神:有无神气。视物清楚,精彩内含,神光充沛有神 白睛混浊,浮光暴露无神 (2)目色:目毗赤,为心火;白睛赤为肺火; 眼胞皮红肿湿烂为牌火; 全目赤肿之眵,迎风流泪,为肝经风热。 白睛变黄,为黄疸之征。 目眶周围见黑色,为肾虚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病。 (3)目形:目第微肿,状如卧蚕水肿初起 老年人下脸浮肿肾气虚衰 目窝凹陷阴液耗损或因精气衰竭 眼突而颈肿瘿肿 (4)目态:目睛上视

6、,不能转动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之重证。 横目斜视是肝风内动的表现,三、望口与唇,1.口唇淡白血虚 2.唇色青紫瘀血 3.唇色深红而干热盛伤津 4.口唇糜烂脾经湿热 5.口腔溃疡心脾积热 6.口角歪斜中风 7.口唇樱桃红煤气中毒,四、望齿与龈,1、望齿 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的表现 牙齿黄而干燥热盛伤津,阴液亏损 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多属肾虚,或虚火 2、望龈 牙龈淡红润泽胃气充盛,气血旺盛 牙龈淡白多是血虚 牙龈红肿疼痛多为胃火上炎 牙龈出血且疼痛胃热出血 牙龈出血且痛不甚气虚,或虚火,五、望咽喉,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属实热。 咽部色红娇嫩,肿痛不明显:属虚证。 有黄白色脓点,

7、甚则溃烂:肺胃热毒壅盛,六、望躯体,望颈项:瘿瘤、瘰疬、项强、项软 望手足:外形四肢萎缩、肢体肿胀、关节形状等 动态四肢抽搐(肝风内动,筋脉拘急) 手足拘急,屈伸不利(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 手足颤动,不能自主(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病重失神),七、望斑疹,1、斑阴斑、阳斑 表现:斑色深红,点大成片状,平铺于皮肤下, 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病机:胃热炽盛,入于血分 2、疹麻疹、风疹 表现:色红或紫红,点小如粟粒,高出于皮肤, 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病机:肺部郁热,累及血分,八、望排出物,望痰:热痰、寒痰、湿痰、燥痰、脓痰、痰中有无带血 望涕:清涕、浊涕 望呕吐物,望

8、排 出 物,(一)望痰涎 痰黄沾稠,坚而成块者,属热痰;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者,属寒痰;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者,属湿痰;痰少而粘,难于咳出者,属燥痰;痰中带血,或咳吐鲜血者,为热伤肺络 (二)望呕吐物 呕吐物清稀无臭,多是寒呕。(脾胃虚寒或寒邪犯胃) 呕吐物酸臭秽浊,多为热呕。(邪热犯胃,胃有实热) 呕吐痰涎清水,量多(痰饮内阻于胃) 呕吐未消化的食物,腐酸味臭(食积) 呕吐黄绿苦水(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 呕吐鲜血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 (三)望大便 (四)望小便,望 舌,(一)舌的组织结构,(二)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舌尖 心肺 舌中 脾胃 舌根 肾 舌边 肝胆,(三

9、)舌诊的内容,1.望舌质:舌的神、色、形、态。(脏腑气血的盛衰) 2.望舌苔:苔质、苔色。(邪气的浅深、胃气的有无) 临床意义:提示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推断病情进退。,(四) 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舌神-舌质荣润 舌色-颜色淡红 舌形-大小适中 舌态-柔软灵活,舌质,常舌,舌苔,苔色-薄白均匀 苔质-干湿适中,有根,舌神,表现在舌质的荣润和灵动方面,关键在于辨荣枯,舌质荣润 有神,舌质干枯 无神,舌 色,淡白 红 绛 紫 青,1.淡红舌,表现:舌色淡红,白中透红,意义:见于正常人 或病情较轻,机理:气血调和或 气血轻度损伤,2.淡白色,舌色较正常浅淡,或全无血色,

10、主虚寒或气血双亏,淡白而瘦薄,淡白而胖嫩,3.红舌 舌色鲜红,较淡红舌为深,实热证-鲜红而干,虚热证-鲜红而少苔、无苔,4.绛舌 绛为深红色,较红舌颜色更深浓,外感病为热入营血 内伤杂病为阴虚火旺,5.紫舌 血行不畅,瘀滞所致,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绛紫而干枯少津,寒凝血瘀或阳虚生寒 舌淡紫或青紫湿润,气滞血瘀 紫暗,瘀点,6.青舌,舌色如皮肤暴露之“青筋”,全无红色,寒凝阳郁 阳虚寒凝 内有瘀血,舌 形,舌体的形状 老嫩、胖瘦,胀瘪、裂纹、芒刺、齿痕 1.苍老舌 : 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 (属实证) 2.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其色娇嫩 (主虚证),3.胀大舌 分胖大和肿胀 胖大舌: 舌体较正

11、常舌大,甚至伸舌满口,或有齿痕 水饮痰湿阻滞 肿胀舌: 舌体肿大,胀塞满口,不能缩回闭口 热毒、酒毒致气血上壅,致舌体肿胀,舌淡白而胖脾肾阳虚,水湿痰饮内蕴,舌体深红而胖心脾积热,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痕迹明显 _脾虚,水湿内盛,4.瘦薄舌,舌体瘦小枯薄,舌淡白瘦小,舌红绛瘦小,气血两虚,阴虚火旺,5.芒刺舌 舌象:乳头增多、肥大,甚则形如芒刺 主热证,舌尖心火亢盛 舌中胃肠热甚 舌边肝胆火盛,舌红点刺,6.裂纹舌,舌面上出现各种裂纹或裂沟,深浅不一,裂沟中无舌苔覆盖 精血亏损,津液耗伤、舌体失养所致,舌红有裂纹阴液不足,舌淡有裂纹气血不足,7.舌下络脉 正常舌下络脉色淡红,润而有津,舌下络脉青

12、紫曲张,气滞血瘀,舌 态,正常舌态: 舌体活动灵敏,伸缩自如 病理舌态: 强硬、疲软、舌纵、短缩、麻痹、颤动、歪斜、 吐弄等 强硬: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着涩不清(见于热入心包, 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等证) 痿软: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见于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 亏已极等证) 舌纵:舌伸出口外,内收困难,或不能回缩(见于实热内盛,痰火扰心 及气虚证) 短缩:舌体紧缩而不能伸长(寒凝筋脉,内阻痰湿,热盛伤津,气血俱虚),麻痹:舌有麻木感而运动不灵(若无故舌麻,时作时止, 为心血虚; 若舌麻而时发颤动,或有中 风症状,为肝风内动) 颤动:舌体振颤抖动,不能自主(可见

13、于血虚生风及热极 生风) 歪斜:伸舌偏斜一侧,舌体不正(多见于中风证或中风先兆) 吐弄:舌常伸出口外者为“吐舌”; 舌不停舐上下左右口唇,或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 为弄舌” (心、脾二经有热或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望 舌 苔,苔质:包括舌苦的的厚薄、润燥、糙粘、腐腻、剥落、有根无根等 苔色:一般分为白苔、黄苦和灰、黑四类及兼色变化,苔质,1.厚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 #凡透过舌苔隐约可见舌质的为见底,即为薄苔。由胃气所生,属正常舌苔,有病见之,多为疾病初起或病邪在表,病情较轻。 #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的为不见底,即是厚苔。多为病邪 入里,或胃肠积滞,病情较重。,薄苔主表证;厚苔

14、主里证,2.润燥 舌面润泽,干湿适中: 润苔-津液未伤 水液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至伸舌涎流欲滴: 滑苔-有 湿有寒,多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之证 望之干枯 , 扪之无津: 燥苔-津液不能上承, 多见于热盛伤津、阴液不足,阳虚水不化津,燥气伤肺等证,滑苔,燥苔,3.腐腻,“腐苔”:苔厚而颗粒粗大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常见于痰浊、食积,且有胃肠郁热之证) “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不同腻状粘液(多见于痰饮、湿浊内停等证),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之气上泛,脾失健运,湿浊内盛,阳气被阴邪所抑制,(4)剥落苔 舌象: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 主病:胃气亏虚舌淡

15、苔剥 胃阴枯竭舌红绛苔剥,5.有根苔与无根苔,有根苔(真苔): 紧贴舌面,似从舌里生出 无根苔(假苔): 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 有根苔表示病邪虽盛,但胃气未衰;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观察 舌苔的厚薄,可知病的深浅; 舌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盈亏; 舌苔的腐腻,可知湿浊等情况; 舌苔的剥落和有根、无根,可知气阴的盛衰及病情的发展趋势等,苔色,1.白苔 舌象:舌苔颜色呈白色 主病:一般寒证 苔薄白而润风寒 苔薄白而干风热、燥邪 苔白厚滑腻痰湿 苔白厚干燥寒盛,“积粉苔“: 舌上满布白苔,如白粉堆积,扪之不燥 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温疫或内痈 “糙裂苔”: 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 湿病化热迅速,内热暴起,津液暴伤,苔尚未转黄而里热已炽,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特殊情况,2.黄苔 舌象:舌苔颜色呈黄色。 主病:热证。,微黄而薄风热 黄而厚腻湿热 灰黑而干燥热 “浅黄热轻 深黄热重 焦黄热极”,3.灰黑苔 舌象:舌苔颜色呈浅黑(灰)色或黑色。 主病:里寒证舌淡胖嫩苔灰黑 里热证舌红绛苔焦黑 苔灰而干属热炽伤津;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黑苔多由焦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成,一般来讲,所主病证无论寒热,多属危重。苔色越黑,病情越重。,#苔黑而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