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期巴德: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理论 王文玉译 事实上,1912 年出版的米塞斯的不朽著作《货币和信用理论》既是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理论开始,又是它的结束[1] 米塞斯的基本成就是,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和其他边际主义者建立的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于货币需求和货币的价值或价格,而边际效用理论本来是为了解释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价格而建立起来的从此,货币理论不再与个人行为和效用、供给、需求和价格的一般经济理论分离,也不再孤立地存在于“流通速度” 、 “物价水平”和“ 交易方程式”的内容之中 在把供求分析应用于货币时,米塞斯采用了威克斯蒂德(Wicksteed )的概念:供给是特定时刻一种商品的总存量;需求是增加和持有现金余额的总市场需求,源于不同数量的货币在市场参与者的价值刻度上的排序威克斯蒂德的概念尤其适用于货币的理由是:第一,货币供给,要么在金本位制下与当前生产相比极其持久,要么由市场之外的政府权威决定;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市场上人们渴望的众多商品中,惟有货币不是为了消费而获取的商品,而是为了日后交换而持有的商品因此, “需要持有(demand to-hold) ”成了适用于分析货币功能的概念,因为为了日后出售而持有恰恰是货币独有的显著功能。
米塞斯还能够解释对现金余额的需求,将其解释为每个人的序数价值刻度上边际效用的结果在米塞斯的分析中,他以他的奥地利同事 FranzCuhel 的见解为基础,发展了严格序数的边际效用,彻底清除了效用可度量的错误假设 和其他商品相比,货币的效用决定每个人对现金余额的需求,即和他将来的支出相比,他的收入或财富有多少以现金余额的形式持有把边际(序数)效用递减规律应用于货币,并牢记货币的“用途”是为了未来交换而持有,和货币单位的购买力相比,米塞斯含蓄地得到了一条向下倾斜的货币需求线米塞斯还把单位货币的购买力称为货币的“客观交换价值,”就像常见的供求分析中那样,它是由货币存量和现金余额需求线的交点决定的在传统的描述中,即一种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二维坐标图中,把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放在 y-轴上,把货币数量放在 x-轴上,我们就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一点米塞斯以如下方式掩盖了这个分析:他指出,在任意给定的时刻,总货币供给恰好等于那一时刻的个人现金余额之和在一个社会中,每单位货币都被某个人拥有,从而不可能不成为某个人的现金余额 虽然为了方便,米塞斯的分析可以用常见的供求分析图表来表达,并用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代表货币的价格,但惟一地依靠这样一个简化的图表就篡改了这个理论。
这是因为,正如米塞斯在一段杰出的分析中指出的那样,他的教导还没有被主流经济理论吸收,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并不简单指商品和服务的所谓价格水平的倒数在描述货币作为一般交易媒介的优点和这样一个一般媒介如何在市场上出现时,米塞斯指出,现金单位被用作记账单位,并作为所有其他价格的共同标准,但充当货币的商品本身仍然处于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物物交换状态在货币出现之前的物物交换中,没有一致的“鸡蛋价格” ;一单位鸡蛋(比如一打)会有很多不同“价格”:用黄油衡量的鸡蛋的“黄油” 价格,用帽子衡量的鸡蛋的“ 帽子”价格,用马衡量的鸡蛋的“马 ”价格,等等每一种商品和服务都有用其他商品和服务衡量,几乎是无穷多种价格一种商品,比如黄金,被选定充当全部交易媒介之后,黄金之外其余每一种商品将有一个一致的价格,因此我们知道鸡蛋的价格是每打一元;一顶帽子的价格是 10 元,等等虽然黄金之外的每一种商品和服务现在有了用货币衡量的单一价格,货币本身却有用其他每一种商品和服务衡量的无穷个价格换句话说,一种商品的价格是这种商品用其他商品和服务衡量的购买力在物物交换情况下,如果一打鸡蛋的价格是两镑黄油,一打鸡蛋的购买力就是两镑黄油一打鸡蛋的购买力还将是十分之一顶帽子,等等。
相反,黄油的购买力是用鸡蛋衡量的它的价格;在这个例子中,一镑黄油的购买力半打鸡蛋有了货币之后,一打鸡蛋的购买力同样是其货币价格,我们的例子中的一元一镑黄油的购买力是 50 美分,一顶帽子的价格是 10 美元,等等 那么,一美元的购买力或价格是什么呢?它将是一美元能够购买的一大束商品和服务,即这个经济中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在我们的例子中,我们会说,对于这个经济来说,一美元的购买力等于一打鸡蛋、两镑黄油或十分之一顶帽子,等等简而言之,单位货币的价格或购买力将是一美元能够购买的一束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因为这一束商品是不同类的,不能用一个一致价格水平数字概括它 (假定个人对现金余额的需求或个人的价值刻度保持不变) ,米塞斯还分析了价格如何适应货币数量的增加而上升(即货币购买力下降) 这一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价格水平这一概念的谬误依照新古典主义,货币和价格水平不影响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与此不同,米塞斯证明,货币供给增加对市场的不同领域的影响不同,从而不可避免地会改变相对价格 例如,假设货币供给增加 20%结果不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定的所有价格都上升 20%让我们假定最有利的情况—我们可称之为天使加百利模型,即天使加百利突然降临人间,一夜之间使每个人的现金余额都增加 20%。
现在,并非所有价格都增加 20%这是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价值刻度,一个不同的序数效用排序,包括美元和其他商品在其价值刻度上的相对边际效用随着每个人的美元存量增加,他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将会发生变化,原因是这些物品和货币在他的价值刻度上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因此,需求结构将变化,相对价格和生产中的相对收入也会变化组成美元购买力的商品和服务束的构成也将变化如果天使加百利模型中的相对需求和价格会发生变化,那么,在现实世界中,当货币增加时,它们将发生更大变化这是因为,正如米塞斯证明的那样,在现实世界中,货币扩张之所以对扩张者有诱惑力,恰恰因为新货币的注入不同于天使加百利模型政府或银行创造出新货币,这些货币被支出在特定商品和服务上因此,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增加,提高这些商品的价格渐渐地,新货币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各个方面,增加需求,提高价格收入和财富被重新分配,有利于最早收到新货币的人,收到新货币较晚的人和根本不收到新货币的固定收入者遭受损失作为这一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有两类相对价格变化:(1)通货膨胀过程中发生的、从后来收到新货币的人向先收到新货币的人的重新分配;(2)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全部释放之后,财富和收入的永久转移仍然继续。
这是因为,新的均衡状态将反映因干预性通货膨胀过程而改变了的财富、收入和需求结构例如,从相对财富和收入意义上说,固定收入阶层永久地遭受损失[2] 如果单一价格水平的概念是一个荒谬的概念,那么,更为荒谬的是企图度量其水平的变化用我们前面的例子讨论,假设某个时刻,一美元能够购买一打鸡蛋,或十分之一顶帽子,或两镑黄油为简单起见,假设只有这三种商品,我们正在描述此时的美元购买力不过,假设在下个时刻,由于美元供给增加,物价上升,因此黄油的价格变成一美元一镑,帽子十二美元一顶,鸡蛋三美元一打价格上升了,但不一致,而且关于美元的购买力,我们现在能够说的是四个鸡蛋,或十二分之一顶帽子,或一镑黄油不允许把美元购买力的这些变化综合成一个平均指数任何此类指数都是用魔法召来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某种商品总体,因此一个总体平均就能够得出货币本身的购买力的一个度量但是,我们已经看到,相对价格无法保持不变,个人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评价更不会保持不变[3] 就像任何商品的价格趋于一致那样,米塞斯证明,货币的价格或购买力也将在其贸易区域内趋于一致美元的购买力将在全美国趋于一致类似,在金本位时代,一单位黄金的购买力在使用黄金的区域内趋于一致。
一些批评家指出,一地和另一地之间货币价格差异持续存在他们未能理解奥地利学派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概念实际指的是什么一种商品不是用其技术性质定义的,而是用其相对于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的同质来定义的例如,容易解释为什么堪萨斯的小麦价格不同于在纽约的小麦价格从纽约消费者的角度看,技术上说完全相同的两地小麦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的商品:一个“在堪萨斯的小麦, ”另一个是“在纽约的小麦 ”在纽约的小麦,距离其用途较近,是比堪萨斯的小麦更有价值的商品,将在市场上有较高的价格类似,纽约住宅的租价要高于技术上说相似的俄亥俄乡村住宅的租价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相同住宅的价格永远不同纽约的住宅有更有价值和更合意的地点,从而在市场上定价较高和“位于俄亥俄乡村的住宅” 相比, “位于纽约的住宅”是一个不同的和更有价值的商品,因为各自的地点是商品自身的主要部分在任何时刻,一种同质的商品必须用其对于消费者来说的有用性来定义,而不能用其技术性质来定义 让我们推广这个分析纽约的生活成本也许持续高于俄亥俄乡村这个事实并不否定美元在这个国家各地的购买力趋于一致的趋势这是因为,两个地点组成不同的商品和服务组合,纽约为消费者提供了极为广泛的商品和服务。
纽约较高的生活成本反映的是较大的区位优势的、较为丰富的商品和服务[4] 在 C. Y. Wu 的颇有价值的国际价格理论史中,他强调了米塞斯的贡献,并指出,米塞斯的解释符合李嘉图和 Nassau Senior 传统,他“ 是第一位清楚解释一个古典教条的经济学家这个教条是,货币的价值在各地相同而且,他还证明了,不同地方有相似构成的商品的价格不同,与货币价值的相等并不矛盾 ” [5]指出米塞斯独立于 Senior 得出了这个概念,然后 Wu 发展了这个概念在所谓生活成本地区差异中应用正如 Wu 指出的那样, “对于他[米塞斯] 来说,相信不同国家的货币有不同价值人,没有考虑到经济物品的本质中的区位因素,不然他们就应该理解,所谓的差异就可以用提供的商品质量和需求的商品质量差异来解释 ”最后,Wu 引用米塞斯《货币和信用理论》中的一段:“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处处相同,但人和他们的需要不同,商品也不同 ”[6] 如果货币的购买力趋于处处相同,那么,如果这个世界同时有多种货币,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经过解释,米塞斯把李嘉图的分析发展为汇率的所谓购买力评价理论,即两个独立的货币之间的市场汇率趋于等于它们的购买力比率。
米塞斯证明了,这个分析不但适用于黄金和白银之间的兑换率—无论两者是否同时在同一个国家之内流通,也适用于两个国家各自独立发行的法令货币Wu 解释了米塞斯的理论和稍后由 Gustav Cassel 阐明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之间的区别不幸的是,后者更出名Cassel 的理论忽视了,奥地利学派理论强调地区差异,是为了解释技术上的类似商品的价值差异,而且这顺次补充了更为广泛的奥地利学派和古典立场,即货币的购买力是一束具体商品与之形成对照的是,Cassel 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把货币的购买力当作一个单一价格的倒数因此,Wu 指出: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意思是,当“货币的购买力” 在所有贸易国都相等时,汇率会处于均衡状态如果购买力一词指购买商品的能力,这些商品的技术构成和地点都相同,这个理论就变成了不同国家中货币的比较价值的古典学说,而且是一个可靠的学说但不幸的是,与这个理论有联系的购买力一词有时指一个国家内的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如此解释时,该理论变成了,均衡汇率等于不同国家物价水平的比率这是……一个错误的购买力平价理论[7] 不幸的是,Cassel 非但没有改正他的购买力概念中的错误,反而迅速放弃了充分-平价学说,转向一个不同的和极其微弱的观点,即只有汇率的变化才反映购买力的变化,这也许是因为,他希望在该理论的应用中使用度量和指数。
[8] 当着手把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于货币的价格时,米塞斯遇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奥地利学派循环 ”简单地说,当一个人把鸡蛋、牛排和鞋子放在他的价值刻度上排序时,他按照消费中的直接用途评价这些物品这样的评价自然独立于市场定价,并且先于市场定价但是,人们需要货币,持有现金余额,不是为了直接消费,而恰恰是为了用这些现金余额换取可直接利用的物品因此,若非货币原先有交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