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3.2乐音的三个特征》ppt说课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4095461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3.2乐音的三个特征》ppt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科版:《3.2乐音的三个特征》ppt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科版:《3.2乐音的三个特征》ppt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科版:《3.2乐音的三个特征》ppt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科版:《3.2乐音的三个特征》ppt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3.2乐音的三个特征》ppt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3.2乐音的三个特征》ppt说课稿(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音的三个特征,人教版物理八(上)声现象第二节,三台中新初中 李德军,说课内容,教具准备,在新的教材体系中声现象是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后接触的又一类物理现象。 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第二节,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声现象体系至关重要,为噪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尽管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但在近五年的绵阳中考中,有两年都以本节知识作为对声现象的考察,由此可见,声音的特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内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初步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2、两种基本探究方法。,一、教材分析,依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参考,心智水平,对于刚刚开始了解并参与学习物理学的八年级同学来说,新奇和兴趣是他们进入物理殿堂的源泉。,知识和能力,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初感受。然而学生不足的是从生活中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引导学生逐渐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课在设计就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策略,声现象与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因而容易建立起知识体系。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

3、,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二、学情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方法的意识,并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决心和信心。,能力目标,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两种探究方法。,知识目标,(1)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了解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有关; (3)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依据课标和对教材的分析,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要素,也是本节

4、知识的重点。理解响度、音调、音色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教学难点 音调比较抽象,所以音调是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极易混淆,这是第二个难点,应重点突破;而本节的第三个难点就是物体的结构特点对振动频率的影响,也就是物体结构特点与音调的关系。,依据:本着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四、重点难点,五、教法,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六、学法,通过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 问题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听,以知识为载体、以探究为主线,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看,做,想,基

5、本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实物器材:钢尺、橡皮筋、音叉、兵乓球、鼓、纸屑、A4纸、 梳子、扑克牌、装有不同深度水的瓶子等。 多媒体器材:ppt文件、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等。,七、教具准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八、教学过程,3,理解音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4,5,理解音色并探究其影响音因素,课堂小结和巩固,理解响度并探究其与振幅的关系,如何导入,1,2,6,7,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环节一 如何导入?,设计意图:通过激烈的比赛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探究声音的特性打下坚实的基础。,游戏:猜猜我是谁,首先用多媒体软件播放课前采集的各类声音: 动物叫声、同学老师的声音、歌星演唱的声音、 各

6、类乐器的声音等等,然后让学生辨听并猜测,环节二理解响度并探究其与振幅的关系,由于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中,响度更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把教材上的顺序进行了一个调整,先“响度”后“音调”。,提问:“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概念,教师以不同的力度敲鼓引导学生思考“响鼓也需重槌敲”的道理,响度,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初步猜想,猜想:,学生实验,钢尺,橡皮筋,音叉,鼓,转换法,控制变量法,钢尺和橡皮筋伸出长度一定、使用同一只音叉和同一面鼓,实验结论,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环节二理解响度并探究其与振幅的关系,几点说明:,1、在上述活动中让学生“先说方法

7、,再实验,后交流”,使学生逐步开始形成规范的探究活动过程 。,2、在学生实验时,强调“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于“响度”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 这一问题我的处理方式是:用一个游戏来完成。比如“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后排同学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声音的响度这一特性。,环节三 理解音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音调这一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要分配相对充足的时间,设计一:让学生完成两个体验,活动1: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让学生判断出声音的尖细与低沉),活动2:在桌面上把钢尺伸出不同的长度,用相同幅度的力拨动,比较声音的高低有何不

8、同(同样让学生判断出声音的尖细与低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并指出这就是音调,与刚才的响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环节三 理解音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设计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角度进行猜想,“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吗?”,教师用扑克牌快速和慢速划动梳子,比较声音高低有何不同(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听声音的尖细与低沉,让学生感受梳齿振动的快慢)。,振动慢,声音低沉,音调低,振动快,声音尖细,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频率高,音调高,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在教授频率这个概念时,为避免学生脑海中概念混淆,这里并不要花费过多时间,而是一句带过,听懂就行。,环节三 理解音调并探究

9、其影响因素,设计三:探究发声体的结构与频率的关系,通过“水瓶琴”的演奏(先“敲琴”后“吹琴”),“水柱的长短”、“空气柱的长短”都会影响振动的频率,从而影响音调高低,发声体粗、厚、长、松等,发声体细、薄、短、紧等,频率低,音调低,频率高,音调高,男生声带长而宽,一般来说频率低,音调低,女生声带短而窄,一般来说频率高,音调高,环节三 理解音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设计四:课堂及时反馈,设计意图:为了巩固难点突破的成果,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几个现象进行判断,“男低音高声唱歌, 女高音低声伴唱”,“引吭高歌”,“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高”“低”分别指代的是“响度”还是“音调”,环节三 理解音调并探

10、究其影响因素,设计五: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处理方式,对于这一部分中的“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内容我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看书和讨论自己完成。,最后教师要强调的是“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环节四 理解音色并探究其影响音因素,回顾课前“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判断发声体的种类就是利用了声音的第三个特性音色,音色是发声体的本质特性,发声体结构或材料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音色密码,让学生分析讨论教材35页的2.2-4图,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调和响度可以相同,但他们的波形是绝对不同的,即音色是不同的,阅读教材,多媒体,对于音色处理较为简洁,因为学生

11、有“听其声便知其人”的生活经验。,环节五 课堂小结和巩固,1、两项任务,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多媒体,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记忆。,2、几个运用,a.对“男女声音的差别”的理解,b.对“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c.对“听诊器如何增大响度”的讨论,d.对“ 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真正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学生理解具体概念,并讨论影响因素,环节六 作业设计,1、声音的三个特性指的是 、 、 。 ,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 越大,音调越高。 , 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 有关,距发声体越近,

12、 越大。 ,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 是不同的。用 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 ,它的单位是 。 3、 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 ,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 ;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声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 辨别的。 4、(绵阳市2008年中考)小明自制了一个音调可变的哨子,当他拉动活塞使其在管中不同 位置时,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三个音阶,如右图所示,则这三个音阶与活塞在管中的位置相对应的序号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环节七 板书设计,二、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响度:声音的大小,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高,音调高(一般发声体粗、厚、长、松等),频率低,音调低(一般发声体细、薄、短、紧等),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音色:声音的本质特性(与发声体结构或材料有关)。,The end,祝您愉快,!,请您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