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该如何保护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4061643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环境该如何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海洋环境该如何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海洋环境该如何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海洋环境该如何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海洋环境该如何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环境该如何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环境该如何保护(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洋环境保护,组员:胡守悦、黄勇、康家铭、雷妍、黎晓、李长志、李瑞松、莫秋婉,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类总是沿着江河湖海定居繁衍。如今,依赖于海洋获得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却在逐渐破坏这些摇篮。要使人类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保护我们的海洋环境。,我们的海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灾难,海洋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我们从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海洋出现了什么问题?,海洋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洋污染的后果: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的健康。进而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污染物的种类:重金属、农药、有机物质、固体废物和废热水中的热能和石油,海洋,例:,石

2、油入海流,石油是海洋污染物中最主要的一种。据估计,通过各种途径每年进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干分之五。,石油进入海洋的途径有:,1、陆岸排油:是海洋石油污染危害最大的污染源之一。,2、海洋运输与港口建设,3、海上油田的开发,石油平台发生事故,污染前,污染后,石油污染的危害,1、海鸟首当其冲,受到严重的危害,2、由于石油的密度小,且不溶于水,一旦进入海洋,石油就会漂浮在海面上,一方面隔绝了水和空气之间的氧气交换,另一方面石油的氧化,需要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溶解氧,造成海水中严重缺氧,会使海洋中的生物很快窒息死亡。,海平面,石油污染对海洋的影响是最大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改进运

3、输方式,比如可以铺设海底输油管道;,二、对油轮进行改造 ,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漏油事件;,三、对于陆源性污染,我们可以采取回收利用的办法,减少排入海洋的废水。,但仍有可能出现石油泄漏,出现漏油现象应积极清污,将危害减少到最低。,海上石油泄漏清污方法,海洋污染和人类的某些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们组找了四个例子:,赤潮的产生,过度捕捞,红树林的破坏,海平面的上升,赤潮,过度捕捞,红树林破坏,高度+3m,高度+6m,高度+9m,Game over!,如何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 海洋生态保护 政策建议,一、防止海洋污染,全面推行入海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海

4、水养殖污染 严格控制船舶和港口污染 防止海上倾废和海上石油污染,1、全面推行入海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我国已经在开展海洋环境容量研究的试点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测算各海域的环境容量,以容量控制入海排污总量,进而提出消减总量。 严格控制陆源、船舶和养殖污染物的排放,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源头控制,规范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等多种措施,在经济总量和污染物产生量有较大增长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较好的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有所减少。,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清洁生产,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减少工业废物的产生量。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从末端治理转变

5、到全过程控制,严格实行污染源达标排放。 对新上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做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计划的消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完善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脱氮能力,要求2010年沿海所有城市的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70。通过“城考”、“创模”等手段,控制和减少城市的排污量。,2、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海水养殖污染,通过生态省、市、县的创建活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规范畜禽养殖场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达标排放。颁布海水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控制海水养殖规模,推广生态养殖和立体养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3、严格控制船舶和港口污染,通过加强船舶污

6、染防治法制化建设,建立以“协作共商、预防预控、诚信管理”为内容的工作新机制,加强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建设,严格执法,规范管理等举措,使船舶和港口的污染治理情况逐年提高。启动船舶油类物质污染物零排放,实施船舶排污设备铅封制度。建立大型港口废水、废油、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实现船舶污染物的集中回收,岸上处理。各地加强了船舶运输危险品审批和现场监督检查,开展了船舶防污染专项检查,积极推进海上船舶污染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应急反应体系的建设,督促港口和船舶配备污染应急设备,提高了污染事故的防御能力。,4、防止海上倾废和海上石油污染,严格管理和控制向海洋倾倒废弃物,按照程序科学的选划倾倒区,严格执行海洋倾废条

7、例及环评制度,进行充分论证。并加强对倾废过程的监管和环境的监测。要求钻井、采油和作业平台配备相应的油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二、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 保护海洋渔业资源 沿海防护林建设 海洋环境监测 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1、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指导,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海洋自然保护区80余处,其中国家级的有24处。这些保护区的建设,对典型性的海岸、滩涂、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等各种生态系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2

8、、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渔业主管部门分别制订了控制海洋捕捞渔船数和功率数增加的“双控”制度,加大控制新增渔船数和压缩现有作业渔船数的力度。禁渔线管理、人工渔礁建设、增殖放流、伏季休渔制度及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负增长”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专项行动与日常执法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有力的打击了电、毒、炸鱼等非法捕捞行动。这些措施,促进了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渔业资源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资源多样性有所改善。,3、沿海防护林建设,“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经十余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结束,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245上升到355。现在正在实施“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二

9、期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区域范围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18340公里,包括11个沿海省、市、区,总面积259822万公顷。巩固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以泥岸盐碱地区和台风登陆频繁地区为重点,突出抓好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和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林建设,使沿海基干林带全面合拢,珍稀红树林资源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沿海地区形成稳定防护林体系的同时,满足沿海发达地区美化优化生态环境的需要。,4、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作为全国环境监测网的重要成员,从80年代建立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建成了卫星、机载遥感和海上、陆地站网相结合的全方位、多要素的立体监测体系,与陆域环境监测网一起,

10、形成了从流域到海洋的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对重点河口、港口、重点海域、重要渔业水域以及赤潮的监测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包括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区域性海洋环境监测网及行业性海洋环境监测网。在统一的监测标准和规范下,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实施。形成了有效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能力,能够有效的掌握海洋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了基础。,5、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近年来,我国在参与和推动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方面日益活跃,扩大了影响,树立了负责任的环境大国的形象。我国是区域海行动计划东亚海行动计划与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的成员国之一,同时积极参加UNEP倡导实施的防止陆上活动影响

11、海洋全球行动计划。同时,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环境义务。在双边和多边、区域国际合作中,坚持“以外促内”的原则,国际海洋环境合作项目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在红树林、海草、珊瑚礁及湿地保护、防止陆源污染海洋、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三、政策建议,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完善税费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发展促进海洋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政策。,1、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生产、消费、回收等环节,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从城市、农村等区域探索和实现循环经济模式

12、。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等;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海洋环境保护的一切政策措施必须符合科学的发展观要求。,2、完善税费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调整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等相关的收费政策,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制定有关船舶油污强制保险和油污赔偿基金制度。为解决当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也需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从国家、区域和产业三个层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3、发展促进海洋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政策,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当前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发展海洋环境容量测算、环境监测、海洋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碧海行动计划制定、海岸带综合管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等技术。,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