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铁企业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

上传人:luoxia****01804 文档编号:6405523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钢铁企业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内钢铁企业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国内钢铁企业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国内钢铁企业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国内钢铁企业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钢铁企业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钢铁企业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化改革、夯实管理,加快提升我国钢铁企业软实力我国钢铁企业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 张长富2009年11月5日正确调整生产关系,合理组织生产力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改革开放是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后,党的各次代表大会和全会先后提出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深化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科学命题,把企业体制、机制和完善市场体系的改革步步引向深入。与之相伴,我国钢铁企业的管理经历了持续变革和改进,取得了巨大进步,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我国钢铁企业管理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从历史的角度看,从废墟中起步的中国钢铁工业,经过几代钢铁人的不懈努力,经历了60年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走过了其他工业化国家需要100多年才能走完的道路。我国的一些钢铁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创造过在行业内外受到广为关注的、广为借鉴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和中国特色的企业改革与管理先进经验。在计划经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我国钢铁企业管理在借鉴当时苏联管理模式基础

3、上,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管理方式。从苏联“一长制”管理为核心的马钢宪法到以“两参一改三结合”为主要内容的鞍钢宪法,把“人”的因素与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结合起来,立足技术革新为突破口,强调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当时我国钢铁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的改革方向,首钢的承包制成为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杰作。1979年5月,首钢开始实行承包制改革,将生产任务和生产指标层层承包、级级承包,用这种新的激励机制调动首钢人的积极性,此后被众多国有企业纷纷效仿,正式启动了历时十多年的以“放权让利”和“打破职工铁

4、饭碗”为主旋律的国有企业改革。截至1992年末,在110家重点和地方骨干钢铁企业中有103家实行了类似的经营承包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年-2000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钢铁企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健全国有钢铁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解除钢铁企业长期形成的历史包袱,使钢铁企业真正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独立承担盈亏的市场主体。钢铁企业管理经历了邯钢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在1991年钢材市场严重疲软、部分企业濒临亏损的严峻形势下,邯钢主动走向市场,

5、深化改革,创造并推行了模拟市场核算经营机制。邯钢经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功尝试。邯钢经验的实质,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经营机制;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依靠全体职工办企业、管理企业,使每个职工都关心企业的产品成本,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后几乎所有的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都开始向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转变。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期(2001年以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钢铁企业管理以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动力,从管理现代化创新向以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为目标过渡,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6、和现代产权制度,完善、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批钢铁企业实现了部分或整体上市,上市钢铁企业控制的钢产量目前超过了60%。这期间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的转变,完成了从计划管理到市场管理的转变,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从而使我国钢铁工业在新世纪以来顺应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等对钢铁材料的旺盛需求,实现了我国钢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从1996年首次突破亿吨大关,2003年超过2亿吨,2005年突破3亿吨,2006年超越4亿吨,一步一个台阶,到2008年我国钢产量达5亿吨,相当于世界排名2-10位的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的总和

7、,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达37.6%,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然而,进入“十一五”以来,伴随着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国内钢铁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逆转,这标志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战略转折,进入了以结构调整、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实现环境友好为主线的新阶段。为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在2008年开展了国内钢铁企业管理现状调研活动。这次企业管理调研的内容包括战略管理、高层管理和专业管理等三个方面;调研对象涉及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42家钢铁生产企业。这42家企业2007年粗钢产量合计占全行业粗钢总产量的61.08%,利润合计占全行业

8、的82.65%。因此,其结果基本可以代表钢铁企业管理的总体情况。这次调研采取了以问卷调查为主、现场典型调研为辅的方式。这次调研活动得到钢铁企业的积极响应,部分钢铁企业的企管人员参与了调查问卷的起草和设计工作;42家钢铁企业的企管部门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填写;接受现场调研的企业给与了课题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对各企业参与调研工作的人员表示衷心感谢。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典型企业的调研资料进行了全面梳理、汇总和分析,2009年5月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撰写并下发了中国钢铁企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该报告约3万字,总结了近年来钢铁企业管理取得的主要进展,归纳了钢铁

9、企业管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钢铁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议。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迫切希望加快提升中国钢铁企业的软实力,促进钢铁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中国钢铁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二、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管理取得的主要进展从调研的结果综合分析,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管理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普遍实施了战略管理从总体上看,我国钢铁企业战略管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残缺到完整、从自发到自觉的演进。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钢铁企业作为单纯的生产单位,没有企业的战略管理,只有行业管理,管理权集中于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只有短期的、不完整的发展策略,也谈不上战略管理。在市

10、场经济初期,企业在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潜在的和隐性的战略管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真正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以宝钢为代表的我国钢铁企业逐步开始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战略管理由此取得了较大进展。从调研情况看,一是钢铁企业都制定5年以上的发展战略,钢铁企业发展战略共同关注的焦点是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有95%的企业建立了负责战略管理的机构。三是有88%的企业发展战略是经过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或政府出资人代表机构批准的。四是宝钢、太钢等企业的发展战略既有远期行动纲领,又有近期实施方案;既有明确的定位和发展特色,又鼓舞人心,切

11、实可行;体现出从重视“量”的提升到追求“质”的飞跃的转变。(二)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逐步完善1、企业管理制度趋向规范化在调研企业中,普遍建立了规范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相互制衡的机制。在董事会成员中,代表出资人的董事占74.5%;代表本企业职工的董事占15.2%;独立董事、外部董事占10.3%。2、企业决策与管控向群体化、制度化发展本次调研问卷设计了企业重大决策的采信依据经营者决断、上级指示、内部智囊团、相关经济政策、各种渠道信息、外部咨询机构建议、员工建议。从反馈结果看,选择“内部智囊团”占88.1%,“各种渠

12、道信息”占88.1%;“相关经济政策”占80.1%;“经营者决断”占69.0%;“外部咨询机构建议”占52.4%;选择“员工建议”和“上级指示”的相对较少,所占比例都未超过50%。这些数据表明,各企业的重大决策一般都采信3项以上的决策依据,主要是“内部智囊团”、“各种渠道信息”和“相关经济政策”。同时还表明,“内部智囊团”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对决策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程度较大。3、大多数企业采用职能层级式组织结构本次调研中,将钢铁企业常见的组织结构分为职能层级式、事业部制、混合制、矩阵结构式等方式,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适用于

13、不同的企业。调研结果表明,实行职能层级式组织结构的企业占79%;采用混合制组织结构的企业占10%;实行事业部制和矩阵结构式的各仅有1家。在上述组织形式以外,还有部分企业实行的是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结构,主要有宝钢的母子公司制、南钢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等。4、多数企业管理层级扁平化有较大进展从调研的反馈结果看,有51%的企业从总部至生产线的层数已减少到3层;有37%的企业组织层数为4层;其余企业为5层。(三)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得到广泛采用在本次调研的10种管理方法之中,全面质量管理、全员安全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等比较成熟的管理方法得到普遍采用;许多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风险管理(

14、占90.2%)、业务流程再造(占87.8%)、供应链管理(占80.5%)、价值管理(占78.1%)和六西格玛管理(占41.5%)等管理方法。在本次调研结果还显示,100%的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78.6%的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其中在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中除1家企业外全部通过了认证;有66.6%的企业通过了OHSM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其中在1000万吨以上的企业中除1家外全部通过了认证。从总体上看,大型钢铁企业采用的先进管理方法多于中小型企业。(四)稳定的客户关系体系建设得到高度重视调研结果显示,钢铁企业都越来越重视发展稳定的客户关系体系

15、,都尽量扩大直供用户的比重,同时注重与大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钢铁企业产品直接销售比例平均为40%,钢厂在外埠设立的分销公司销售比重平均为20%;约46%的企业已经建立了加工配送中心(基本上都是大型钢铁企业);约44%的企业积极参与了下游用钢企业的用钢计划。从调研结果看,钢铁企业发展战略客户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参股下游企业股份;二是参加下游企业招投标工作;三是有的企业还直接参与下游企业用钢的技术研发;四是在接近消费地附近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五)财务管理水平稳步提高许多企业都实行了财务由集团统一管理的方式,利用当今信息化的网络优势,实时控制各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财务状况,在调研企业中,有9

16、0%的企业实行了由集团统一管理的财务运行机制;有24%的企业其下属公司的主要财务领导由集团统一委派;10%的企业将财务下放,由各下属公司独立运营管理。成本管理模式在由计划成本向标准成本管理过渡。在调研企业中,采用计划成本管理的占36.5%,采用标准成本管理的占22%,采用实际成本管理的占22%,采用模拟市场成本管理的占17.1%;此外采用作业成本管理的企业占2.4%。另外,反映企业成本管理精细化程度的连铸钢坯制造成本核算数量统计显示,在调研企业中,有36%的企业核算数量超过100个,其中太钢和武钢的核算数量都超过800个;有25%的企业核算数量介于10-100个之间,有39%的企业核算数量小于10个。这些数据表明,企业成本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六)薪酬管理与激励机制发生较大改观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高管层的平均年龄分布为(大多在50-60岁之间):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