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及扶贫攻坚规划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4055141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6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及扶贫攻坚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及扶贫攻坚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及扶贫攻坚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及扶贫攻坚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及扶贫攻坚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及扶贫攻坚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及扶贫攻坚规划(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编制单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一一年十月序 言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

2、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第一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规划范围本规划区域范围依据连片特困地区划分

3、标准及经济协作历史沿革划定,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县市(包括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宜昌市的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37个县市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及邵阳市的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娄底市的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重庆市7个县区(包括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贵州16个县市(包括铜仁地区及遵义市的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

4、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第二节自然条件武陵山片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资水等主要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土地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种多样,锰、锑、汞、石膏、铝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组合优良,极具开发潜力。区内森林覆盖率达53%,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第三节

5、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2001年到2010年,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57倍和3.73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2.34倍和2.36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92倍和3.6倍,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35:30:35调整为22:37:41,城镇化率由16%增长到28%。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渝怀、枝柳等铁路,沪昆、渝黔、渝湘等高速公路,张家界、黔江、铜仁等机场,以及规划和建设中的渝利、黔张常高速和沪昆客运专线等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初步构筑起武陵山区对外立体交通大通道,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和条件。社会事业。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面实现“普九”,20

6、10年,7-15岁适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7.65%,成人文盲率下降到2.2%;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133.6人,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每万人有医护人员10.18人,拥有病床12.85张,所有乡镇都设立了卫生院,77.7%的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73%;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扩大,2010年全区共有251.73万人享受低保。民族文化。片区民族融合和文化开放程度高,内外交流不存在语言文化障碍。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各民族团结和睦,社

7、会和谐稳定。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59.1%。按照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农村贫困人口301.8万人,贫困发生率11.21%,比全国高7.41个百分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期间,武陵山片区共确定11303个贫困村,占全国的7.64%。片区71个县(市、区)中有4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个省级重点县。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就医难、上学难、饮用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片区内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

8、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有47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占乡镇总数的3.41%;9271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40.25%;7790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33.82%。区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2:37:41,与全国10:47: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9163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缺乏核

9、心增长极,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片区平均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面积为0.8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2010

10、年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76%和59.1%,与2001年37.3%和62.68%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2010年片区内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4:1,城乡差距明显。四省市片区之间、片区内各县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不同程度存在。第五节发展机遇武陵山片区发展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也有一些难得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

11、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片区承接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片区内各级政府和群众形成了区域协作发展的共同意愿,开展了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加快片区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随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家有能力、有条件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第六节重大意义加快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推动多民族交流与交往,有利于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促进区域经济协

12、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新机制、新体制和新模式,为新阶段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提供示范,实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

13、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片区发展为扶贫攻坚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有效提高扶贫攻坚整体工作水平,使各族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通过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和加快片区发展。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作为推动区域

14、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允许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促进区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社会扶贫新格局。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

15、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又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既要统筹区域整体发展,又要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既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又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片区广大干部群众是促进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主体,要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解决片区发展的特殊困难。第三节战略定位扶贫攻坚示范区。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开

16、发统筹推进新路子,探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合力攻坚新格局,探索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相结合新途径,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提供示范,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创造和积累经验。跨省协作创新区。发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的政策优势,深化跨省市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拓展与长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等重点经济区的合作,积极探索跨省交界欠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新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民族团结模范区。发扬片区各民族团结和睦、休戚与共的优良传统,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和谐、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