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说课稿66

上传人:luoxia****01802 文档编号:6405358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塞说课稿66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出塞说课稿66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出塞说课稿66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出塞说课稿66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出塞说课稿66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出塞说课稿6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塞说课稿6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塞说课稿一、说教材 出塞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全诗反映了作者对戍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二、说学情。 学生在经过了二年多的语文学习后,虽然初步形成了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但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三、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

3、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

4、境。 六、说教具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三国演义战争的场面,再配以悲凉的音乐,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课堂中,启迪学生的心智,熏陶学生的情感。七、说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读诗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读诗可以使一个人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也可以把我们带到古代征战的场面。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就是描绘古代征战的一首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出塞意思就是到边塞去征战) 二、读古诗 明诗意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指名读,齐读,师范读。)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

5、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4、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6、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三、悟诗情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感悟画面之悲。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看到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2指导读出感觉。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 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二)感悟人心之悲。1、从征人角度感悟。“人”指什么人?(板书: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补诗句:出(课件引入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师:不知何处传

7、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指名反馈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

8、)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课件演示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

9、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10、阴山。”、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渴求良将,渴望和平。)2、激情引读、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3、体会壮的感情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

11、读,大体把握诗意。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读诗后谈脑海中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听音乐写亲人的话是一种创造想象。此外,在结尾的拓展读诗中,我还引导学生读古诗谈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声音想象,引导学生站在战士的角度揣度他们的心理活动,那便是一种角色想象了。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四、拓展延伸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

12、龄在出塞(二)中恰好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光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如果还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较,补充,便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我选择了王昌龄的出塞(二)作为这堂

13、课的补充与延伸。通过对诗歌场景的想象,对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衬出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这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四、总结、“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也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原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布置作业本节课计划安排两道课后作业:老师引发的古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八、说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 人未还 边关 悲壮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诗在时间,空间上的广度,又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为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