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分类汇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405278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分类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分类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分类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分类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分类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分类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分类汇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分类汇总1、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

2、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2、正侧结合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王昌

3、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3、虚实结合:“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

4、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

5、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

6、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

7、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4、远近结合:有层次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 去郭轩楹敞 ,无村眺望赊 。 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 城中十万户 ,

8、此地两三家 。 注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轩:长廊。楹:柱子。 赊:远。 中间两联是写景的典范,请具体分析其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答案要点】 明确:视角由远而近,描写动静相宜。 写浩荡的江水是远景,描写树木花朵是近景。如果说颔联是写静景,那么颈联就是写动景了:鱼儿在细雨中欢欣地畅游,燕子在微风里倾斜地掠过,传神的描绘出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 这两联描绘了一幅美丽宁静的田园春光图,传达出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 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在分析记叙性作品中,经常

9、会遇到伏笔和铺垫.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区别开伏笔与铺垫呢?我认为,所谓伏笔,就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使用伏笔应注意: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铺垫是为

10、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1)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的种类: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铺垫。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从铺垫的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又叫垫衬)、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序曲是悬念铺垫。 伏笔与铺垫的区

11、别是很明显的。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

12、,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7、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在欣赏、品味的过程中,要想将这二者准确地分辨清楚,却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概念的有关解释区别度太小。关于“托物言志”, 2004 年 1 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关于“借景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尽管关于这两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

13、它们都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此物与彼物究竟有何不同,对此物的描写与对彼物的描写究竟有何区别,此物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彼物所要表达的“感情”究竟有何差异,词典上未作具体分析,但这个问题又非弄清楚不可。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典型事例来作具体分析。请看下述四例:例一: 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似下垂的冠缨。例二: 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例三: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

14、停浊酒杯。例四: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例一、例二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例三、例四采用的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的写法。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例一、例二与例三、例四的区别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例一、例二描写的“事物”都只有一个:例一为“蝉”,例二为“菊”。例三、例四描写的“事物”都不止一个:例三中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水”、“长江”等,例四中有“山”、“故国”、“潮”、“空城”、“月”、“女墙”等。二、例一、例二所涉及的同一事物都被进行了多角度或多层次的描写:例一中的“垂绥饮清露”写出了蝉的饮食之纯洁,“流响出疏桐”

15、写出了蝉声悦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耳动听、传播之远的特点;例二中“秋丛绕舍似陶家”描写了丛丛秋菊绕房舍的情景,“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看似写人,实际上是进一步突出了菊花的迷人之处,这是一种间接描写的方法。例三、例四中的景物都是单一角度或单一层次的描写,或是将这几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作一次性的描写。例三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便有“风”、“天”、“猿”三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渚清沙白鸟飞回”便有“渚”、“沙”、“鸟”三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长江”都是各描写一笔便不再回顾。例四中“山围故国周遭在”中的“山”与“故国”,“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潮”与“空城”都是分别融合在同一画面中,“淮水东边旧时月”中的“月”与“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的“女墙”共同融合在一个画面中。对这些融合在同一画面中的景物,作者都只作了一次性的描写。三、在例一、例二中,作者借助“蝉”、“菊”的某些特性所要表达的感情主要属于道德、节操、意志、品质方面的内容。作者借助例一中的“蝉”表明,品格高洁的人立身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傲然独立的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作者借助例二中的“菊”表现了自己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