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8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3745677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8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8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8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8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8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8(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为共产党员、作为政协人,我们要靠得住,政治上绝对过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辽宁省大石桥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75分)1.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 选拨德才兼备之人 B. 扩大疆域 C. 团结功臣贵族 D. 巩固周王室统治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以蕃屏周”可知其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统治,所以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

2、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目的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家庭宗法观念浓厚C. 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 聚族而居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重视姓氏体现了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故A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个人名利色彩鲜明,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聚族而居根深蒂固,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

3、度宗法制影响【名师点睛】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可算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古代姓与氏是有区别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进入夏、商、周,姓氏又染上阶级浓墨,特别是氏均由统治阶级赐封而得。战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以氏为姓,姓氏开始通用,秦统一以后庶人也开始有姓了。3. 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对该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A. 继承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B. 皇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皇权C. 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取消 D. 使各

4、部门互相配合,彼此牵制,皇帝大权独揽【答案】D【解析】A选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属于官僚体制,与按照血缘关系的分封制不同;B选项错误,三公九卿制的权力最后统一于皇帝,并不是皇权三分;C选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在汉朝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D选项说法正确,三公九卿之间互相配合并牵制,最终集权于皇帝。4. 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A. 分封制的实行 B. 郡县制的推行 C. 科举制的创立 D. 行省制度的创立【答案】B点睛:解题的

5、关键就是材料“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材料内容表明的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后的相关现象。5. 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废分封,置郡县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建立法律体系是为维护专制政体服务

6、,排除B;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合作,相互牵制,有利于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故选C;科举制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排除D。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6.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A. 察举制 B. 封邦建国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答案】D【解析】B不对,是贵族凭借血缘关系世代为官的制度;A不对,察举制是汉代由地方举荐人才的制度,但后来为世家大族所垄断;C不对,九品中正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实际上也是看重门第出身;D符合题意,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7、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7.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 丞相 B. 郡守 C. 尚书 D. 刺史【答案】D【解析】“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说明这个官员是具有监察的职能,然而监察的范围是郡国,据此可判断是刺史,因为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答案选D选项。A选项是中央的官职,故排除;B选项是地方的长官,不是负责监察的官员;C选项是汉武帝时期内朝的官职,也是中央官职,故排除。点睛:回

8、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四个选项分别的职务,除了宰相和尚书之外都是地方的官职,而从材料中“周行郡国”可以得出这一官职正是地方的,所以可以先排除A、C选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确定本题选择的是刺史。8.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 分封建国 B. 剥夺王侯爵位 C. 推恩令 D. “附益之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国小则亡邪心”可判断作者认为封国变小,实力减弱后就无法对抗中央,故实行“推恩令”。9. 宋太祖为防止武人割据局面的出现而采取的措施是A.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B. 派文臣做地方官C. 设通判监

9、察地方 D. 将相权分割【答案】B【解析】宋朝对武将权力的限制是十分严格的,对中央集权也十分重视。A、C选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是没有体现出防止武人割据局面;B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排除。点睛:本题题干中有两处要点:一是“武人”,一是“割据”。所以在选择选项时要充分体现这两点。“武人”体现的是任用文官,重文轻武;而“割据”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明确这两点本题很容易回答。10.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A.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

10、. 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C.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 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展示的是军机大臣的工作特点,即模式化处理,这种模式是皇帝的模式,材料不能说明B,清朝没有宰相,排除B。C项表述也不正确,故排除。D项表述是对材料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表述的是材料现象的本质,和题意要求的“直接说明了”什么不符,故排除。A项符合材料的要求,故答案为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军机处【名师点睛】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军机处工作特点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

11、权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的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11. “欧洲之行,探寻悠久文明”是一个旅行团的活动主题,该旅行团想去了解欧洲最久远的文明,他们的最佳目的地是A. 德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希腊【答案】D【解析】本题题干中要求是“欧洲最久远的文明”,结合所学知识,欧洲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B、C选项都是中世纪时期才

12、有类似国家的概念,故排除。12. 某学习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据此推断,该研究课题应该是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A. 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 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C. 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D. 古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几篇文章分别从地理、城邦制度、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角度论证了古希腊文明及其产生的条件,故选D。13.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

13、的风土人情。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影响最大的是A. 小国寡民 B. 公民政治的盛行 C. 君主制的盛行 D. 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希腊的多山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有利于民主政体的形成,排除A;贫瘠的土地使更多的希腊人发展工商业,促使其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同样推动着民主观念的形成,排除D,故本题选C。不是古希腊城邦国家的特点,排除B。故选C。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条件14.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A. 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B. 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

14、制C. 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D. 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答案】A【解析】A选项正确,梭伦改革发展了民主制;B选项错误,梭伦改革并没有确立任期制;C选项错误,梭伦改革之前雅典没有国王;D选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15. 下列说法最能体现雅典的民主制具有“轮番而治”特征的是A. 国家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B.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雅典公民都是大会成员C. 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用抽签方式决定D. 任何公民都有权讨论发言与投票表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制具有“轮番而治”特征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

15、用抽签方式决定,体现了“轮番而治”,故C正确。国家各级官职不是向一切公民开放,而是分等级,故A排除。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无法体现“轮番而治”特征,故B排除。任何公民都有权力讨论发言与投票表决,也没有体现“轮番而治”特征,故D排除。考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16. 在雅典的一次决定是否放逐阿里斯提德的投票中,一个粗鲁汉子写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他说“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我实在听烦了。”最终,阿里斯提德遭到放逐。上述材料反映了雅典A. 公民缺乏参政热情 B. 少数贵族独享民主C.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D. 民主性值得怀疑【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阿里斯提德因为有正义的名声而遭到放逐”的信息可以看出,雅典直接民主容易造成权力的误用和滥用,其公正性是相对的,故C项正确;A选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B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直接民主,民主性是真实的。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