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基层党建调研汇报材料

上传人:238****885 文档编号:63636399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基层党建调研汇报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G-基层党建调研汇报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G-基层党建调研汇报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G-基层党建调研汇报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G-基层党建调研汇报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基层党建调研汇报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基层党建调研汇报材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报告(2017年8月10日)尊敬的各位领导:感谢您们百忙之中到调研指导工作,根据调研安排,现将我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作简要报告:一、基本情况区是市的主城区之一,城镇化率接近100%,不到一百平方公里的城区范围内,常住人口有98.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5以上,流动人口达33.9万人,是全市流动人口最多的区域,辖区还有130余家省市驻区单位、2万余家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这些既是发展的有利资源,也为社会治理和服务带来了挑战。全区共有社区27个、领导班子人数*人、社区党员*人,各社区至少有专(兼)职党务工作者人数*人;共有社区居委会*个、居委会成员*人,其中拥有大专学历

2、的有*人、本科及以上*人,平均年龄达*岁。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团结各方力量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问题。一是缺乏正向激励机制。当前社区和居委会面临的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上级压任务多、教方法少,只交任务不给保障,重罚轻奖、只罚不奖等现象,从社区与上级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来看,社区日常承担的各类工作至少有150项;各个居委会均加挂了“流动人口管理站”“计划生育协会”近20块牌子,日常需承担党建、民政、文教等各类工作50余项,其中只有10余项落实了“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这让基层

3、工作在经费保障上“捉襟见肘”,工作压力也非常大。加之,工作待遇没有真正向基层倾斜,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还受到事业身份影响,无法享受“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待遇等等。如果不建立激励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有效机制,基层工作人员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不能有效激发。二是居委会干部缺乏上升渠道。受当前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政策制约,居委会干部缺乏上升渠道,成长进步的空间较小,遭遇着职业发展的“基层天花板”,年轻人、高学历人才不愿去基层,有更好就业机会的人纷纷跳离基层,引不来“源头活水”,又缺少晋升希望,导致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固化、老化,普遍存在老、中、青人员

4、比例失调,队伍学历和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问题,服务水平将难以跟上发展需要。二、主要做法为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的工作影响力、渗透力,我区积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队伍建设和平台搭建为支撑,以红色文化、红色引领和红色服务为驱动的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一)“一核”辐射,把牢方向。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巩固和加强社区“大党委”,筑牢战斗堡垒。一是“大党委”凝聚“一股劲”。吸收了150余家驻区单位和区直部门,参与社区共驻共建,组建了27个社区“大党委”,建立了“社区党委+驻区单位和区直部门”共建联动机制和“轮值书记(主席)工作制”,统筹实施活动联办、党员联管、服务联做、资源联用、管理联动。二

5、是“支部联姻”同筑“一个垒”。强化支部结对共建,围绕工作痛点同解决、区域资源同整合,组织区直部门党组织,与联系指导的社区(居)及非公党组织建立“同目标党组织”;在同一地域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党组织之间建立“同地域党组织”。今年工作启动以来,500余个社区各领域党组织进行了结对共建。三是“功能型组织”织密“一张网”。结合居民自治工作和群众需求,在楼群院落和楼宇中,建立了维权型、公益型、科技型等150多个不同类型的“功能型”党小组,使服务更加专业化、资源更加集约化、功能更加多元化。(二)“两翼”支撑,激发动力。大力推进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搭建“大数据+”创新工作平台。一方面建强“三支队伍”

6、,练就过硬本领。实施“书记三个一”项目,要求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实施一个创新项目、形成一个调研成果、攻克一项工作难题;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实践锻炼和党内生活体验制度,推行党员“五诺”工作法、党员大轮训等措施,把党员放在一线学习历练;开展“严管促优”活动,加强对社区无职党员、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的管理。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升级服务平台。构建“大数据+管理”新平台。开发“三会一课”数据巡查系统,实现“三会一课”数据留痕。同时,借助微信、QQ群等微平台,对280名流动党员实现常态化管理。搭建“大数据+服务”新平台。借助党建红云APP党员志愿者模块、区“志愿云”服务系统和“幸福”微信公众号,有效实现

7、志愿项目“云”发布、精准服务“云”搭桥、工作成效“云”监督。截止目前,志愿者注册人数达17万余人,完成群众心愿1500余个。创建“大数据+考核”新平台。创新推出“基层党建大数据考核系统”,对社区党建工作情况进行实时在线评分和排名。(三)“三驱”发力,提质增速。一是繁荣“红色文化”提升“软实力”。实施“党建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开展“党建文化进百院”“红色文化漫步行”“党建文化十进十促”等活动,打造党建文化院落百余个、党建文化街道10条、党建文化公园5个。二是强化“红色引领”提升“覆盖率”。创建“区大数据京玖大厦商务楼宇工作中心”“非公党建之家”等平台,有效扩大商务楼宇、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党建覆盖。

8、三是实施“红色服务”提升“满意度”。实施“五好居委会党组织+精品党建文化院落”双创双筑行动,建成30余个“五好”居委会党组织和80余个党建文化精品院落。结合“党员到社区报到”,实施“群众点单、组织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工作法”,精准解决社会“痛点”和民生难点1000余件。三、工作打算下一步,区将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创新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从拓展三个延伸、搭建三个平台、建立三项机制着手,切实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引向深入。(一)拓展“三个延伸”。一是共驻共建,向驻区单位延伸。针对社区共驻共建参与力量不足的问题,深入推行社区“大党委”,建立社区“大党委”全覆盖工作制,倡导驻区单位、业委会、物业公司

9、、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党员负责人,通过相关程序兼任社区大党委委员,实现全覆盖。二是强化治理,向多元化领域延伸。针对社会治理力量薄弱、资源匮乏、参与不足等难题,整合多方资源优势,在非公和社会组织、行业、商圈、楼宇、志愿者等多元化领域成立各类“党建大联盟”,汇聚社会治理合力,实现各领域联盟自身发展和社会治理改善的双赢。 三是创新设置,向住居党员延伸。着眼于部分党员参与关系隶属单位组织生活不便的难题,在探索党员居住地发挥作用上求突破。以小区、院落为单位,将党组织关系不在辖区的引进人才、流入党员、离退休老党员等编入“候鸟型”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组织生活,发挥先锋作用,参与辖区建设。(二)搭建三个

10、平台。一是建设片区党建综合工作中心。着眼于破解基层党建工作资源统筹不力、联动不够的难题,在创新工作平台上求突破。以进一步建立区域化党建大平台、强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指导服务为目的,跨区域建设多个片区党建综合工作中心。采取依托区委组织部引入社会力量运作的方式,开展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居委会党组织书记培育孵化、党代表联络服务、非公党建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等工作,突出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的整体功能和枢纽功能。二是建设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针对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等难题,在整合资源上求突破。立足新型社区服务功能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发展需要,采取“众筹”方式整合各职能部门服务资源,将党建、民生、

11、文化、青少年、养老、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等各类服务有机整合到城市社区,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拓宽服务范围,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建设区域化党建综合信息平台。着力破解基层党建工作条块分割问题,在构建“智慧社区智慧党建”上求突破。以社区(镇)党委为核心,依托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区域化党建综合信息平台”,将区域内各单位、企业、机构等的基础信息及党建信息纳入区域化信息平台管理,实时掌握辖区范围内各类单位、各类组织、各类群体开展党建工作的状态,强化管理,有效分析和运用区域化党建工作信息数据,开放式展现区域化党建工作成效。充分整合信息平台资源,加快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和网上民生服务平

12、台的融合,集宣传、管理、服务、监督、教育为一体,以网络信息技术助推基层党组织服务创新。(三)建立三项机制。一是建立人才支撑机制。着眼于破解党建人才队伍匮乏,党建人才储备不足的难题,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选派机关干部到居委会挂职;组织动员在外能人志士党员、辖区知名人士党员等担任居(村)“名誉支部书记”,参与家乡和辖区建设;实施“居(村)党组织后备干部培优工程”,通过建立台账、理论培训、跟班实践、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专项工作计划,为居(村)基层建设和发展培养党务骨干力量。二是健全工作保障机制。着眼于工作运转、激励关怀,建立居(村)党组织书记年度业绩考核保障机制,将居(村)党组织书记年度业绩考核纳入区级财政保障渠道,建立相关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完善居(村)党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居(村)党组织年度考核评定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保障居委会党组织党建工作经费的保障。三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着眼于拓展、深化区域化党建,不断完善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轮值书记”“轮值主席”工作制等,推进社区资源共享、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活动共搞、资源共用、服务共做,构建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有效的社区党建新机制。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