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上传人:爱****馆 文档编号:636339 上传时间:2017-04-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广播电视综合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广播电视综合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广播电视综合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广播电视综合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广播电视综合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广播电视综合知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第一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知识点、复习提纲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3)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也就是何者为本原,区别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精神能否反应物质,区别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二、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三、世界的物质性(1)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揭示了各种具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3)世

2、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四、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2)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3)意识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五、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是指事物和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客观的,是普遍的。(3)发展是指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六、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1)辩证法(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和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的三个方面:第一

3、,唯物辨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世界;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1)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2)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本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 ,矛盾又具有特殊性

4、,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其特点。 八、量变质变规律(1)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2)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程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3)量变是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4)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九、否定之否定规律(1)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2)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务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5、。(3)事物的肯定和否定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辩证统一的。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世界只有成为人们实践的对象,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十、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实践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十一、历史观的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意识(社会精神生活过程)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十二、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

6、用(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2)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第三,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十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2)生产力的状况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大反作用。 十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设施的综合。(

7、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及其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十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十六、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1)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一是作为人类生活共同体的主权国家,二是作为政治通知和管理组织的国家机器。(2)国家本质,即国体。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3)国家形式,即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成形式。(4)对内职能:对被统治者实行专政,组织管理社会经济和公共事务;对外职能: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十七、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社会

8、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十八、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两者的根本分歧。 19、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绝大多数成员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指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 20、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辨证统一。要正确认识几个关系:第一,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关系,互为前提,相互制约,两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第二,劳动者自身的发展和劳动者对社会财富占有的关系;第三,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不是

9、主导和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 2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效性和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人们根据劳动目的,使用不通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采取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以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抛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2、货币(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2)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

10、于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速度。 23、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其价值来进行,遵循等价交换,自愿让渡的原则。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其作用是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动表现出来的。 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是指由劳动者生产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劳动时间或者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 24、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和扩大再生产

11、(生产规模扩大) 。(2)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指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资本的有机构成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言的,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2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19 世纪初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2)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即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3)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4)作用:一方

12、面,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大破坏和各种矛盾的加剧;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强制性调整方式。 26、两大发现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18451846,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社会矛盾学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1867, 资本论 ,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和对立的经济根源,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历史的继承和取代,彼此又长期共存,共处、竞争、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一,孕育和准备阶段,毛泽东,苏联模式;第二,正式提出和形

13、成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第三,进一步展开和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江泽民,三个代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一是有鲜明的历史性主题和主线;二是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三是由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构成,并有自己的范畴体系;四是科学回答了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3)理论体系的三个层次:第一,主题和主线,第二,哲学基础,第三,基本理论(4)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地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地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取得了历史性地突破。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14、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 知识点、复习提纲1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20 世纪 40 年代前期的延安整风是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党的高级干部认识到毛泽东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1945 年党的七大在党章中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反帝和反封建是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

15、工人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就是人民大众。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 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2、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这三个方面,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核心,是全党工作在当时要以农村为中心。毛泽东在 1930年 1 月的星星之火,可以缭原一文中已经摆脱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惟一正确的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是新中国建国的政治基

16、础。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包括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工作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 人民民主专政 1、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 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3、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 对外抵御敌人的侵略,对内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用民主的方法教育人民,发展社会生产力。 4、 人民民主专政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1、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 2、 农业合作化的经验 3、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经验 4、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