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实验(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356529 上传时间:2017-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实验(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实验(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实验(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实验(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实验(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实验(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实验(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一 社会知觉 一、原理介绍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如果说后者是社会性信息,则前者为非社会性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知觉。所以,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2、(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以下特性:(1)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例如通过他人的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准确的。(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

3、划自己的行动,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和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另外,人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获得对人的知觉要比对物的知觉更为困难,容易存在着像月晕效应、投射作用等知觉偏见。二、目的通过对他人初步的印象,让学生了解社会知觉及其特性。三、仪器材料1、印有 30 道数学题的题单,试题难度要求与配合主试工作的两位学生的程度相当。2、记录用纸。四、步骤(一)选择两位能配合主试工作的相同年

4、龄的学生,做主试的助手。他们的高矮和性别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二)准备好印有难度与这两位学生的数学程度相当的 30 道数学题的题单,每道题的难度基本相等。(三)主试有意训练这两位助手,要求他们在实验中只答对题单中的一半数学题。具体方法一可采用甲只答对题单前 15 个题,乙只答对题单后 15 个题;方法二可采用让甲和乙分别记住各自应答对的题目的顺序,如甲为1、3、6、7、8、10、13、16、19、20、24、26、27、28、30,其余为乙应记住的。(四)选择未学过心理学知识的被试若干名。(五)整个实验以联系教学实际的形式出现,例如说明本实验是探讨中学生掌握某些数学运算中的问题。21、向被试

5、介绍两个学生的姓名(在黑板上板书),让被试参与观察。2、主试按照事先准备的题单在黑板上写出第一道数学题(数学题一律不写顺序番号)后,让两个“学生”助手在黑板上演算,然后,对他们的解答加以评定。接着主试擦去数学题和被试的解答。按此程序,依次让助手演算数学题,算完 30 道题。在整个解题过程中,两个“学生”助手按准备工作时规定的要求去做。3、做完数学题后,让两个“学生”助手离开教室,然后发给每个被试一张空白记录纸。对被试的指导语是:“请你们对刚才这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他们当中谁更聪明呢?你作出这种评价的依据是什么?请你们估计一下这两个学生各做对了多少个题目?请你们各自把上述问题的答案写在记录纸上,大

6、家请不要互相讨论。 ”4、实验的注意事项:(1)助手应合情合理地表演,不能让被试觉察到两个“学生”的做题的对错是预先安排好了的;(2)不许被试用纸笔记录两位“学生”助手的解题过程。五、结果与整理1、分别计算出被试估计两个“学生”助手答对题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作差异显著性检验。2、分别计算出被试认为甲“学生”助手聪明或乙“学生”助手聪明的人数。六、思考问题1、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对他人的社会知觉。2、只凭一个人的一时表现和外表特征,能对他人的品质作准确的判断吗?3、根据实验结果说明社会知觉有什么样的特点。实验二 认知对象的社会意义对认知的影响一、原理介绍外界事物本身的社会意义不同,会影响人们的认

7、知结果。这是因为人类对意义的认知与原型、定势都有关。原型被称为是一类事物中的“样板” ,是人类对意义认知的基础和核心部分,有助于我们对意义的认知。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定势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定势虽然有时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但它也经常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变得呆板。定势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如运动定势、知觉定势、问题解决定势、文化定势等。文化定势是人类思想的一种复杂形式,它局限于特定社会中的人们,使他们对意义的认知在主观上产生固化。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做过下述实验,结果是:全体被试画出来的图形大小和实际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

8、他们画的圆纸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的大小比较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大小却远较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为大。照理,这两套刺激物的大小形状是一样的,理应画出同样大小形状的两套材料。可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外界事物本身的社会意义不同,因而影响了人们的认知结果。二、目的证实认知对象的社会意义对认知的影响。三、仪器材料一套硬币(1 分、5 分、10 分、20 分、50 分等大小不同的圆形硬币) ,一套与硬币大小形状相同的硬纸片。四、步骤(一)实验对象为 30 个 10 岁左右的孩子。(二)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银幕上,让被试依次观看。3(三)然后移去刺激物,令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与圆形纸片的图形。五、结果与整理1、

9、比较被试所画两种圆形图形大小与实际硬币形状、硬纸形状的差异;2、对被试所画两种圆形图形大小与实际硬币形状、硬纸形状的差异的数值进行统计分析。六、思考问题1、分析被试形成差异的原因。2、讨论认知对象的社会意义对认知有何影响?实验三 归因一、原理介绍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常常发生归因现象,即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其原因。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

10、外部归因(内外源),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 。如将行为归因于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等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认为个体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

11、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而个人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控者。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

12、因。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会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表现出一种自我防卫。二、目的探讨归因的类型与特征。三、仪器材料制作动画片如下:图中长方形表示房子,开口的地方是门口。大三角、小三角和小圆代表人。当动画片放映时,各种不同的情景出现:大三角和小三角打架;大三角独自被关在房子里;大三角开门追逐小三角与小圆;小三角与小圆从画面消失;大三角撞墙,墙倒了,等等。4四、步骤(一)用动画片的方式模拟人在家中的各种情况。(二)要求被试指出,大三角、小三角和小圆各代表什么人?(三)要求被试解释动画所呈示的这些人的各种行为及原因。五、结果与整理对被试的回答予以归类统计。六、思考问题1、实验中大三

13、角与小三角为什么打架?大三角为什么撞墙?2、被试常常把大小三角、小圆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原因何在?实验四 认知者的切身利害关系对归因的影响一、原理介绍我们每时每刻都不仅感知周围世界的物理刺激,同时也在知觉周围的人,我们与别人相互作用知觉到他的行为,人们总是企图寻找我们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来理解社会和世界,这就涉及到归因问题。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影响归因的因素有许多,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有明显

14、的不同。如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当他人与认知者本身发生利害冲突时,认知者可作不同归因。对认知者的切身利害关系容易影响对他人行为归因的客观性。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被内归因。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差。心理学家琼斯所作的下述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假被试在两组成绩同样差劲,都是失败者,但在个人失败影响全组获奖的情况下,则全组被试都集中归因于假被试能力差;而在不影响他人获奖情况

15、下,则假被试失败的归因则多种多样。二、目的探讨认知者的切身利害关系对归因的影响。三、仪器材料有 5 道一般难度的数学题的试卷若干。5四、步骤(一)实验对象:两组被试,人数不限,但每组有一人是实验者有意安排的被试者(假被试) 。(二)先让两组被试作业,但让假被试成为全组唯一的失败者,其他被试都为成功者。(三)作业后对两组实行不同的奖励方式:对甲组实行假被试一人的失败造成全组得不到奖赏的方式;对乙组实行假被试失败只使他一人得不到奖赏,不影响其他人获奖的方式。(四)事后每人发一问卷让其回答:“你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五、结果与整理1、统计与分析两组被试的归因倾向;2、比较两组被试的归因倾向的差异。

16、六、思考问题1、讨论两组被试的归因倾向差异的原因。2、探讨两组被试归因倾向所存在的某种特点或规律性。实验五 人的需要类型和层次一、原理介绍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一般来说,物质性的需要大多属于生理性需要,而精神性需要基本是社会性需要。但有时物质性需要既是生理性需要,也包括社会性需要的成分。需要层次理论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他还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