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355593 上传时间:2017-09-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第一本书》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

2、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 第一本书” ,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 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 “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

3、课文 3 至 8 语段,简要复述 “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 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 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 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 ,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

4、“第一本书” 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 ”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5、“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 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 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

6、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7、: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 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

8、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 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七、布置作业 离别、送别在文学描写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

9、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请你写出三个写离别、送别的诗句。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父子之情 我的第一本书 同学、朋友 人与狗的情趣刚开始可以带入引言,比如让大家说一说自己童年时与父亲的事,可以畅所欲言,然后就写标题,开始上课,下面是教案(我也不知道怎么讲课,这是自己的总结)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在第 1 段

10、里作者写道: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 。它引发 “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为不识字而只能认画,但仍然感到“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一部分吧,虽然作者没有明说。这些书,尽管也许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不属于我” 。接下来,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叙述上。 从第 38 段,写“我

11、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祖母告知父亲,全班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却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这引起了父亲对我成绩的怀疑,于是要“我”拿书来考“我”,可“我”拿来的是“ 一团纸 ”,是拦腰截断的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半本书。当父亲问明那半本书的去处之后,只是叹了一口气,并继续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 父亲要“我” 拿回那分给同学乔元贞的半本书,并为我们俩“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接下来(第 10 段),父亲领 “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应该还有别的书

12、,而“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如果说,前面写的是“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 ,那么,这一段则进一步交代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进而写出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文章最后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但是,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

13、,“我说: 第二名。” 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 拿给父亲,父亲“ 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

14、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 。当“我” 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 ”把“ 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

15、。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 ,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 双簧戏 ”,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 “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然后课后题练习说明 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

16、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我的第一本书” ,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 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还有人与狗之间的默契和情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 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 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二、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