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减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6348116 上传时间:2017-08-08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3.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减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第二章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减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二章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减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二章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减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二章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减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减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减版)(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总述,一、地质灾害调查用专业技术方法分析地质灾害状况和形成发展条件的各项工作的总称。,第一节地质灾害调查,二、地质灾害调查任务与内容1、地质灾害调查的基本任务,2、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 P8,三、地质灾害调查类型,小比例尺的区域性调查中等比例尺的地区性调查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点或地质灾害区的专门调查,四、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方法,1、资料收集 收集地质灾害的主要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与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 收集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资料,包括: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的时间、类型、规模、灾情和其调查、勘查、监测、治理

2、及抢险、救灾等工作的资料。 收集有关社会、经济资料,包括: 人口与经济现状、发展等基本数据,城镇、水利水电、交通、矿山、耕地等工农业建设工程分布状况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各类自然、人文资源及其开发状况与规划等; 收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群测群防体系等减灾防灾措施。,2、遥感图像解译任务: 以遥感数据和地面控制为信息源,获取地质灾害及其发育环境要素信息,确定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地质灾害形成和发育的环境地质背景条件,编制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遥感解译图件。,遥感信息源的选用,根据调查内容和调查精度的要求,主要采用TM/ETM 和高分辨率(SPO

3、T-5、IKONOS、Quick Bird等)卫星或航空数据资料作为主要遥感信息源,其中TM/ETM 卫星数据资料用于区域环境地质背景条件及特大规模地质灾害体的遥感调查;高分辨率卫星或航空数据资料则用于对地质灾害体的遥感调查。,优点遥感解译具有时效性好、宏观性强、信息量丰富等特点 缺点环境地质遥感调查工作需要多时相的实时或准实时的遥感信息源,而这种信息源价格昂贵;当前常用的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较小,难以满足环境地质的详细调查工作,这使得遥感技术仅在宏观调查中应用广泛,而在微观上应用较少。,唐家山堰塞湖,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草坡乡,3、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在勘察场地及其外围观察、量测

4、和描绘各种地质要素,为综合绘制工程地质图、初步判定测绘场地的工程地质环境及合理布置勘探和测试工作提供依据。 地质环境调查所用图件,应是能准确反映区内地形地物的地形地质图或地形图,对建设用地该图还应反映拟建工程布置及整平高程,对矿山尚应反映矿山开采边界、采空区范围,图件比例尺应视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及致灾地质体的规模而定,以能清晰反映区内地质环境特征尤其各致灾地质体的基本特征并便于阅读使用为原则,平面图一般宜为1:5001:5000,面积大、线路长时可减小至1:10000,但对其中的重要地段应采用较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或地形图,剖面测图比例尺宜大于平面图比例尺。,测绘内容地貌特征和单元类型;岩土分布和

5、特性;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坍、泥石流、岩溶及膨胀土、湿陷土、残积土等);地下水(类型、储水层的性质、水位的变化幅度和补给条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洪水淹没的范围等。,4、物探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方法技术,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电法:自然界的岩(土)层由于其种类、成分、结构、温度和湿度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电性,通过获取的电参数来解决相关地质问题。 浅层地震: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层中传播的规律,来解决浅层地质问题的方法。可布置在可能威胁县城、集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地质灾害灾害体上,边坡地质灾害中物探方法的应用,物探测线

6、的布置,物探测线的布置须根据调查要求、测区地形、地物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测线长度、间距以能控制被探测对象为原则主要测线方向须垂直于地质灾害体的长轴方向(崩塌、滑坡体纵轴方向等),并尽可能通过钻孔或地质勘探线。,5、钻探工程,在工程地质测绘及物探工作基础上布置;可布置在严重威胁县城、集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地质灾害灾害体上钻孔主要按勘探线布置,根据工作区工程地质变化规律和钻探目的、任务组成“十”字形、“井”形勘探网,部分钻孔,不受勘探网、线控制。,6、山地工程,对危及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地质灾害点,应布置适量山地工程工作量。山地工程包括采用浅坑、槽

7、探、剥土等轻型工程,及竖井、斜井、石门、平硐重型山地工程;野外地质灾害调查以探槽和浅井为主需进行编录描述并编制地质展示图。 对探槽、浅井揭露的地质现象都须及时进行详细编录和制作大比例尺(一般为1:201:100)的展视图或剖面图,内容包括:地层岩性界线、结构、构造特征、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特征、取样位置等,对重要地段(滑面带等)须进行拍照或录象。,地下勘探坑道,探槽,浅井,7、测试试验,岩土体性能原位测试仅针对开展勘查的重要地质灾害。 原位测试方法主要选择现场直剪试验和岩石声波测试等。 室内试验主要测试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水化学成分。,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指标应包括:密度、天然重度、干重度、

8、孔隙率、孔隙比、吸水率、饱和吸水率、抗剪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单轴抗压。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指标一般包括:密度、天然重度、干重度、天然含水量、孔隙比、饱和度,颗粒成份、压缩系数、凝聚力、内摩擦角。粘性土应增测塑性指标(塑限、液限、计算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和含水比)、无侧限抗压强度等。砂土应增测最大干密度、最小干密度、颗粒不均匀系数、相对密度、渗透系数等。,第二节地质灾害评估的涵义、类型与主要内容,一、地质灾害评价对致灾体进行稳定性评估,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或对一次地质灾害事件或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的危险性评估、易损性评估和破坏损失评估和防治工程评估。 目的是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

9、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坏损失、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抗御灾害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梁等,1998)。,二、地质灾害评估类型、根据评估时间,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期跟踪评估灾后总结评估,灾前评估:对一个地区地质灾害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性评价,它是制定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减灾对策预案的基础;灾期跟踪评估:在灾害发生时对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它是制定救灾决策和应急抗灾措施的基础;灾后总结评估:指在灾害结束后对灾害损失进行的全面评估,它是决定救灾方案、制定灾后援建计划和防御次生灾害的

10、重要依据。,、根据评估范围或面积,可将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 点评估 指对一个地质灾害体或具有相同活动条件及特征相对独立的灾害群进行的评估。评估范围一般不超过几十平方公里.点评估的对象是具体的单一的灾害体或灾害事件,如为治理滑坡或滑坡群而进行的滑坡灾害评估。 面评估 对具有相对统一特征的自然区域或社会经济区域进行的评估。评价区面积一般从几十平方公里到几千平方公里,如一个小流域或一座城市。 区域评估 跨流域、跨地区的大面积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评估范围为为一个省或几个省乃至全国.,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危险性评估易损性评估破坏损失评估防治工程评估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

11、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或灾害风险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是灾情评估的应用,张梁(1996)认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是度量地质灾害体的活动程度,活动特征,地理分布及其对影响区的威胁程度,它是评价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程度的基础。目的:分析评价孕灾的自然条件和灾变程度,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致灾机理,确定地质灾害的强度、规模、频度及其危害范围等。 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潜在灾害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历史灾害危险性: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 ,评价要素为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周期以及研究区内灾害的分布密度. 潜在灾害危险性:具有灾害形成条件但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

12、价要素为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植被条件和人类活动条件等。,、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 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 地质灾害的成灾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致灾体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受灾体条件。在灾情评估中,通过危险性分析评价致灾体条件,通过易损性分析评价受灾体条件。,(1)社会经济易损性构成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要素包括人口分布、城镇分布、土地资源分布、水资源分布、交通设施分布、大型企业分布、产值分布等受灾体直接条件 主要包括受灾体类型、数量、价值、遭受不同强度灾害危害时的损毁程度与价值损失率。,(2)主要评价内容,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划分受灾体类型调查统计各类受灾体数

13、量及其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价值分析各种受灾体遭受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地质灾害危害时的破坏程度及其价值损失率,、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1)、地质灾害破坏损失定量化分析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程度的过程,利用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绝对损失额和相对损失额来反映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的程度,主要指由地质灾害造成所的经济损失。,(2)、地质灾害破坏损失构成生命损失经济损失社会损失资源与环境损失从可定量化的角度看,生命损失和经济损失对人类不但具有最直接的关系,而且比较容易量比评价;社会损失和资源与环境损失主要表现为间接损失,目前还难以进行量化评价。因此,地质灾害破坏损失主要是指地质灾害的经济损失,即以货币形式反映的地质灾害受灾体

14、的价值损失。,(3)、评价内容,评价主要内容包括:计算评价区域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额、损失模数,相对损失率;评价经济损失水平和构成条件;分析破坏损失的区域分布特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目的是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最优化。 通过防治工程评价,对比不同灾害防治项目可能效益,在此基础上规划安排防治顺序,确定优先防治项目,以便使有限的防治资金最充分发挥作用。评价内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科学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经济收益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E= O/IE :防灾效益O :防灾收益(或地质灾害期望损失费用)I :防灾工程投入费用,、防治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方法,防灾效益取决于防治条件下减少的地质灾害(期望)损失费用与防灾工程的投入费用,其表达式为:,防灾收益和防灾工程投入费用的大小又与灾害危害强度、防灾度(防治工程对灾害的可能防御程度)、设防标准(防治工程的设计防灾能力)、防灾功能(防治工程可能实现的消灾能力、对受灾体的防护能力以及可能产生的其他作用)等有关。通常情况下,防治费用和防灾效益呈正比关系。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加大,防治工程规模扩大,则防灾度提高,灾害损失下降。但从经济学角度看,必须以最小的减灾投入获取最大的防治效果,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效果与减灾投入比最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