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期中综合检测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330780 上传时间:2017-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期中综合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历史期中综合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历史期中综合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期中综合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期中综合检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八年级上历史期中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正确选项填入答题卡中,否则答案无效。本大题有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远见卓识的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魏源 D李鸿章2、中英南京条约的条款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是 ( )割让香港岛 赔款 2100 万元 议定关税 五口通商A B. C D3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

2、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 )A. 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4八年级某班的同学在讨论“清政府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这一问题时各抒己见,最后归纳为以下四点。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清政府武器落后 B战备不足 C清政府妥协退让 D封建制度腐朽5、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铜灯一盏,烧尽田地房屋,这是我近代史上一段惨痛的历史,它告诫我们 A、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 珍惜土地,保护环境 D 反对战争珍爱

3、和平6、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利用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机会,趁火打劫,用卑劣的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领土 ( )A. 100 万平方千米 B80 万平方千米C150 多万平方千米 D120 多万平方千米7某校八年级 3 班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林菊:战争爆发于 1895 年,结果签订辛丑条约B华敏: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吕是当之无愧的英雄C王海:威海卫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D李兵: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遭受日本 50 年的殖民奴役8、2014 年 4 月 13 日, 人民日报在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文中指出

4、:“120 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 ”这里主要是指甲午战后 ( )A.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9、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下列言论中属于洋务派的是 ( )A.立国之道,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0、武汉人说:“张之洞对武汉的贡献很大,武汉人应该记住他。 ”张之洞留给武汉

5、人的 遗产应是 A.汉阳铁厂 B江南制造总局 C轮船招商局 D京张铁路11、奕在一个奏折中提到:要抵抗外国侵略, “探源之策,在于自强” 。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的企业有( )轮船招商局 湖北织布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安庆内军械所A B C D12、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是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开始C提出“自强” “求富“ 的口号 D是 19 世纪 60 - 90 年代地主阶级掀起的一场自救运动13、下列措施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是 ( )A.发展农、工、商业 B实行资产阶级议会制度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

6、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准 答 题 C开办新式学堂 D取消旗人特权14、 19 世纪末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一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一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一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 ”文中的“三党”分别指 ( )A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B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15、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多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

7、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16、 “国父”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奋,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B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17、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指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该言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

8、德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1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辩论会,以下是同学们辩论的部分内容,正确的有 ( )主阵地是新青年 ,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 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在中国率先宣传马克思主义A B C D19、95 年前,一群青年学生发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贱”的怒吼,掀起了一声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B. 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C.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9、展20、五四运动中,人们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下列口号在游行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 B.“取消二十一条”C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 D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21、1919 年 6 月 3 日以后,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段。下列对于“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B斗争方式从学生罢课变为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C无产阶级取代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D斗争对象从帝国主义变为北洋军阀政府22、95 年前的那场, “五四运动” ,让我们铭记的时代精神是 ( )A自由 B爱国 C民主 D和平23、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

10、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 ”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 )南昌起义 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A B C D24、在电影西安事变中,有这样一镜头:周恩来与蒋俞石见面时,互称“蒋校长”“周主任” 。他们相互这样称呼源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黄埔军校的建立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谈25、1926 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对象不包括 ( )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袁世凯二、非选择题(50 分)26观察图片,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4 分)图一 图二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近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

11、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 一法国 雨果材料二侵略军攻陷北京后, “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 。 “(皇宫)最大部分可以移动之贵重物件,皆被抢去。 ” 一一瓦德西拳乱笔记(1)材料一对应的是图 ,材料二对应的是图 - (2)材料一被劫掠的地点是哪里?主凶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侵略军队?(3)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侵略战争中的劫掠景象? 这次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影响(4)为什么这些侵略者能在中国犯下如此罪

12、行?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材料-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 经历了从“师夷长技 ”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1、 材料一中“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 战争” ,请列举三次 战争 2、 材料二中的师夷长技是指什么,变法维新指的是什么?3、材料二中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共和国是指什么事件,其领导者是谁, 4 谁举起民主科学的大旗, 谁把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到中国5、我们能从中国近代抗争和探索的历史中能够吸取哪些教训?28,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联系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 分)(1 ) 东西方之间的第一次较量后签订了什么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的是什么条约,(3 ) 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