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327879 上传时间:2017-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探【摘要】探讨、研究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指导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讨符合我国高职教育规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提供建议。【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基本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成败的关键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快速发展的形势,自觉地探讨、研究和完善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

2、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1国内外人才培养典型模式分析“双元制“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接受过“双元制”的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毕业后直接走上职场顶岗 工作,普遍受到企业欢迎。德国的职业教育被誉为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cbe 模式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能力培养为基础,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职业能力

3、。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cbet 模式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教育和培训,由相关行业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能力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和专业训练,其教育和培训的结果全国都承认。“建教合作”模式以台湾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台湾地区已建立了普职沟通、层次完善、学制合理的职业教育,是目前世界上层次最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建教合作是指工业界与正式教育机构合作,从事职业与技能训练工作,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职业教育方式。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习设备和

4、实习场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企业生产现场也是进行教学的场所,以满足学生实际训练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证书的获取,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不同等级的职业证书。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突显技能教育特征高职教育要牢固树立“技能教育”观念,突出体现“技能教育”特色。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技能培训为核心,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途径,将技能培养贯彻始终。同时,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部由“双师素质”教师和企业兼职教

5、师承担,从而最大程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改变过去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问题,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性特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学校工作应该是“为了一切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不仅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使学生 得到全面、均衡、可持续的发展,学校工作应该是“为了学生的一切” 。与时俱进

6、,服务经济发展,适应职业市场新变化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明显。因此,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趋势,适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设置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某种具体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相关的专项能力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道德品质高、具有超强的意志能力和情感能力、拥有创新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最终使其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近年来,我国各高职院校借鉴

7、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省情、经济发展和职业院校学生实际情况,从职业教育体系、办学模式、课程教学、人才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并且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到人才评价等各个环节,强调学习与生产结合、学校与企业互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可 直接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一定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应用于实践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生命所在。同时,要端正思想,把培养目标合理归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教育

8、性和高等性的内在属性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要求培养的技能人才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需要,符合职业岗位群或岗位的要求,要有突出的能力培养目标,具有岗位适应性和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又是高于初级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其知识更为系统、能力更高更系统、素质更高更全面,比单一的技能和岗位培训培养的人才具有更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更广泛的适应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必须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专业设置首先,依托学院师资、教学设备、实习和实训基地等学院现有教育资源为基础设置专业;其次,适应市场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 ,真正融入地方

9、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再次, “宽窄结合,以宽为主”来建设专业,一个专业应覆盖一个职业岗位群,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岗位选择机会,以满足人才市场变化和学生就业的需要;最后,确保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的协调统一,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专业选择,避免 结构性失业,二要确保专业设置注重应用性和适应性,同时又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使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较高的职业经济地位,以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职业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对专业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和开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课程内容,这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区别于学科教育的本质

10、要求和最大特色所在。在课程设置时,应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出发点,打破学科界线,重组课程结构,形成模块化课程、项目课程,开发综合化的新课程,并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应充分发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又倡导职业技能的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构建上,贴近企业工作岗位实际,根据职业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知识要求相结合,同时还要融入职业资格要求;教学过程采取理

11、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习与工作、学校与企业交替进行的方式完成教学,把 企业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将企业的工作任务与学生的学习任务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技能培养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见习或实习,使学生逐步熟悉岗位工作过程,感受企业文化,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建立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要求专任教师体现“双师素质” ,教师队伍体现“双师结构” 。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办学特色,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家指定的高职师资培养基地培训,分期分批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派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保证培训的质量;另一方面,

12、从社会或合作企业中聘请一定数量的既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又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人才评价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主体单一的缺点,确立多主体、内外结合的评价方式。职业教育应当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根据高职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机试与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方式。专业技能课程考核要与等级鉴定、职业资格考试、上岗认证考试相结合,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认证制度。以取得学历证书为目的的课程考试与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 的的技能鉴定考试或认证考试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参考文献】马树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冯晓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2(9).刘永宽,秦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8).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刘红委,袁锡明.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创新人才培养多元模式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责任编辑:王洪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