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亮与古琴套曲《袍修罗兰》

上传人:luoxia****01803 文档编号:63250202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公亮与古琴套曲《袍修罗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成公亮与古琴套曲《袍修罗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成公亮与古琴套曲《袍修罗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成公亮与古琴套曲《袍修罗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公亮与古琴套曲《袍修罗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公亮与古琴套曲《袍修罗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公亮与古琴套曲袍修罗兰在别人眼里,成公亮是一位古琴演奏家。然而从中国传统的眼光来看,这样的称呼是不正确的。古代的琴弦是用蚕丝做的,弹起来细微得象呢喃细语。你可以来听琴,但决不是为了你而演奏。琴是弹给自己和大自然听的,即使有第三个听众,也必须是自己和大自然的朋友,叫做“知音”,而这样的朋友往往少得可怜。上古之时有个叫伯牙的人弹得一手好琴,另一个叫钟子期的人能够从琴音里听出“高山”和“流水”的意思来。后来,伯牙把琴毁了,发誓再也不弹,因为钟子期死了。成公亮在弹奏流水时,会给来家中听琴的朋友们讲这个故事。琴之所以如此孤独,还在于她被中国人看成是最高贵的乐器,是圣贤和诗人的象征。风俗通曰:“琴者乐之

2、统,与八音并行,君子所常御。”所以,琴是众多乐器的统率,是君子随身携带的东西。传说之中,最早制造琴的人是伏羲,他不仅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还是文明的开创者,因为他画出了易经中的八卦。此后又出了一个叫做大舜的圣人,他用琴声把分散在华夏大地上的各个部落汇成一个具有共同语言的民族。孔夫子不仅是一位哲人,也是当时第一流的琴学家。陶渊明,东晋时期的大诗人,经常一个人坐在山间的巨石上,靠着枝乾瘦劲的孤松,抚弄一张没有弦的琴。他弹奏的是由风声、水声和鸟鸣组成的天籁。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着名古琴和琴曲,其名称往往来自汉语中最雅致的词汇。关于琴和弹琴人的故事,都是益人心智的神话。琴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音乐,成了整个中

3、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成公亮先生有一张明代制造的琴,名字叫“忘忧”。而成公亮往往用她弹奏潇湘水云、龙朔操(昭君怨)等充满忧患、怨恨、凄迷和伤感的曲子。前者表现了一位古代君子伫足烟波云水之间,凝望残破的河山。后者表现了一位具有深沉远智的美人,无奈而忍恨地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历史去安排,汉家女儿的红颜,消褪于朔北大漠的风沙之中。这样的事情,成公亮当然没有经历过,但是他和很多中国的君子一样,在艰辛的生活磨难中,失去了很多个人的自由和家庭的快乐。他是一个慈父,独自抚养并教育出了可爱的女儿;他是一个孝子,细心照顾并送走了白发苍苍的老母。他仿佛命里注定要如此地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活使他体验和把握了那些曲子的内

4、在品质,锻炼出爱的精神。他拔动起一根根琴弦,时而深沉,时而凄厉,他把他的生活细细地说给你听,同时,他的心灵却在琴弦上得到了升华。那些苦难的事情用琴来诉说,竟充满了诗意。成公亮先生最心爱的宝物,是一张叫做“秋籁”的古琴,她出生于一千二百八十二年前,唐玄宗开元三年。“秋籁”的意思是“秋天的声音”。这个名字体现了中国一切传统艺术的哲理:与自然相融合。成公亮试图在弹奏中体现这种富有道家意味的精神,因而他的弹奏散发着自由、任性,超越时空的气息和率真有趣的人情味。儒家往往把琴作为提高道德修养的工具,通过弹琴,使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束缚在高尚的道德和理性之中。故白虎通德论曰:“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5、。”而当社会变得昏暗,道德的内在精神被缰死而虚伪的教条所代替时,相信道家学说的哲人们便会站出来宣布:圣人不必把哀乐之情附着在善恶之中,而应当根据自然和人性的原则流露出一种超越而广博的情感。故琴操认为,当初伏羲造琴,是为了“反其天真”。这些哲人用琴声将人们被囚禁心灵呼唤到大自然中去,让人们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就象春天的花、夏天的风、秋天的雨和冬天的雪。很多经典的琴曲,如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酒狂、渔舟唱晚等等,都体现了道家的精神。德国法兰克福评论评价成公亮弹奏的琴,好象是“从大自然中窃听来的音响和动静。”不过,中国人不会把西方人那样把大自然分析得十分复杂,他们只是简单地分为“五行”,即金、木

6、、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甚至只归结为阴阳两种性质,因为他们更多地把自然看成是有生命的。于是他们的“窃听器”琴,也只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弹出的声音有高有低,归结为清、浊两个对比,这便是礼记中记载的舜作“五行之琴”的原理。宇宙的规律告诉人们,最简单的法则才能带来最丰富的变化。成公亮先生先后师承梅庵派大师刘景韶和广陵派大师张子谦,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继承了广陵琴派的风格,这个琴派具有三百年的历史,善于变换指法。运用这些指法,成公亮把声音处理得细腻丰富,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秋籁”是一张音色柔和的琴,你在听秋籁时,琴弦发出的声音,手指在琴弦上滑动的声音,甚至成公亮随着旋律起伏呼吸声,共同构成了

7、完整的音乐,这时你会很真切地感觉到他弹的琴是活生生的。日本当代哲人加滕周一的评价指出了这一特色:他认为成公亮的琴表现了“内心情感的极致”。执教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的成公亮,除了用弹奏的方法体验古琴的精神之外,象一切学者一样,钻研琴学理论也是他的当行本色。在这方面,他的打谱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古代的琴谱是用汉字偏旁和笔划组成的“减字谱”,不直接指示声音,而是一种手法谱。红楼梦八十六回中,贾宝玉看见琴谱中“大字旁边九字加一勾,中间又添个五”字。”林黛玉解释说:“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字,乃是一声。”成公亮把这种工作称作音乐考古。不过他认为:古琴的记谱

8、方法尽管神秘而疏简,但却合法地宽容了琴人对原谱作适度的灵活处理以体现出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历经数年,他己打出了凤翔千仞、遁世操、孤竹君、忘忧、文王操等古谱。千百年以前的美妙音乐,又回荡在现代的时空之中。打谱工作,加深了成公亮对古琴的理解,他摸到了古琴最深厚而沉默的脉博。一九八九年,他费时半年打出的古曲文王操成为电视剧孔子的主题曲。韩诗外传中记载,孔子向鲁国乐师师襄子学琴,由音声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指出这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令师襄子佩服不已。这是一首少见的古老而博大真诚的儒家音乐。一九九七年,在中国交响乐团的伴奏下,成公亮演奏的文王操再次获得了古代和现代音乐交融后的新生命和新魅力。 古

9、琴套曲袍修罗兰第一首地。象欧洲人的交响乐那样,第一乐章总是结构庞大,音乐内容通常也是丰富而大气派的,地的题材也正好具备了这种大气派的背景。一开始的引子,成公亮先生把它写成空弦为主黄钟大吕式的音乐,庄严肃穆和厚重,表现含有出生、孕育、伏藏意念的大地。浑厚的 空弦音和低音缓慢的猱颤音营造了这种气氛。在引子结尾处突然出现一句快速的旋律又紧接着三下缓慢的钟声,钟声响彻大地,警示众生。这钟声贯穿于地的主要段落,也贯穿于第五首的空和最后一首如来藏,成为这部古琴套曲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回响和共鸣。进入第一大段后,重浊的大地在音乐过程中延伸开阔,徐缓的低音旋律逐步向中音区发展,每一乐句之尾都有一从容撞击的钟声。接

10、着写大地的苏醒,天光乍现,清亮的泛音如曙光初露,音调有虚幻的意味又犹如号角之声。到第三大段,轻盈活泼的泛音旋律开始了,这明快的音乐代表智能,智能开启,重浊渐渐消失。音乐进入第四段则是有强烈对比的、交响式气势的高潮,高潮处以层层推进的方式一路引至爆发的高点及突然而至的寂静。这里用强烈的戏剧性变化创造一个宽广恢宏的场面和大自然瞬息突变的不可知景象。接着的第五段是对第 一段的回顾和再现,轻盈的泛音穿插在深沉的大地主题之中。最后,地在安祥静穆的钟声中结束。 第二首水。这是一首抒情性的乐曲,轻快的旋律一如清泉畅流,没有一点阻碍迟疑。前面地中轻盈的泛音象征智能开启,愚溪先生说:有了智慧就能导引向上、向善。

11、当地种产生智慧以后,就会导引向善如水,上善若水。成公亮先生写水时,心理上已离开了创作 地这首大曲时的严肃、沉重状态。开始放松地追寻那种上善若水、无尘不涤、天真纯洁的美和那种飘逸、温柔、灵动的感觉。一旦对这种 美感有所体悟,旋律便轻快地从心中涌流出来,写水时心情很愉快,只写了一周便完成了。成公亮先生写的水不是千里浩荡的江河、汹涌奔腾的急流, 而是山涧清泉或是江南的小桥流水。写水的形态,更主要是借助水的灵动写人的青春和一种天真纯美的人性。这样,在音乐创作上正好也避开 了传统古琴名曲流水那种江河奔涌、水势惊心动魄的写法。同时,又和第一首地的凝重、气势有了对比。 第三首火。火是炽热的音乐,歌颂光明的音

12、乐,也是显示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的音乐。乐曲开始时的引子以强烈的节奏和大跳 的音程突如其来地呈现出熊熊烈火的威猛和力量。一、二、三段层层展开的音乐带有叙事性质,千万年不灭的火随伴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关于火,有着多少优美或壮丽的神话和传说!第四段的音乐很自由,每一乐句后出现相同的、为之呼应的节奏。这一段音乐犹如人们面篝火而坐,沉思冥想,音乐语言带有神秘之感,节奏也显得飘忽不定。接着的第五段是动力性很强的段落,音乐急速向高 潮推进,高潮区用右手双弦三拨刺指法造成极为激昂强烈的气氛,这是力量和意志的讴歌!全曲的尾声在跌宕迟疑中喘息,又紧接局促的高音泛音乐句,最后在三弦齐鸣的强烈和弦中结束。火主要使用了

13、中国古代的一种七声音阶清商音阶。大部分的旋律均以传统的声韵排布、节奏式样写成。但全曲强烈的戏剧性变化,段落或乐句间的突然对比,四段中贯穿的固定节奏音型以及乐曲头尾的强烈动态,都已越出了传统古琴的审美原则和作曲常规,借鉴了一些欧洲钢琴音乐的写法,火是这部古琴套曲中应用西洋音乐审美原则最多的一曲,也是演奏技术上最难的一曲。 第四首风。风是一种气息,一种呼吸愚溪先生这么说。人们真正喜欢的是微风,微风吹动,枝叶婆娑,落叶缤纷, 是大自然的美好音乐愚溪先生又说。深秋的校园,血红的杉树叶已积满地上,树上的叶子还很多,只要有风吹过,它们还不断地飘落下来。每天夕阳西下之前,便有两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来到这里枯井台

14、边。他们拂去石头上的杉树叶,坐了下来。从井台东面小路走过去时,会看到微风吹动老人的银发,在逆光中抖动着,象在发光,特别显眼。半小时,一小时,一小时半。可能他们偶尔说些话,但我从未看见他们交谈过。坐到一定时候,其中一人便说:不早了,回去吧。这是十年以前的情景。两位老人便是成公亮先生的父母,十年来他们先后故去了。这么长时间坐着不说话,他们在想些什么呢?成公亮先生常常这样问自己。有一天傍晚时分,成公亮先生也坐在枯井边,静静观看周围的深秋景色,风吹下来的杉树叶照样铺满枯黄的草地、路边、井台上。这时,微风吹来,很舒服。看着沙沙作响的杉树和被夕阳照红了的云彩,回顾起以往的日子:从童年无忧无虑的嬉戏到为衣食

15、辛劳的中年,现在又到了精神疲惫的老年,一件件大事小事,人情世故。成公亮先生突然感觉,十年前父母坐在这里也是想的这些吧。风吹过人的一生,一代又一代,风永远抚摸着人,人也在风中祈愿未来的快乐和安宁,无论还有多少岁月。他写的风就是他的呼吸 ,他的生活感受和所追求的那种真切细深的人情味。风是用非常传统的古琴语言来写的,这种传统的特点即是散文那样长短交错的乐句结构、不均衡律动的自由节奏;并通过按弦的左 手以吟猱绰注上下进复等手法形成一种吟咏式的旋律。这种旋律有着中国文人音乐中最为精彩的韵味,隽永的韵味常常使人 一唱三叹,感慨万千。风的音乐是心声的流露,是情性的写照,是很自我的音乐。 第五首空。空是难以捉摸的概念。没有、虚无就是空,可只有空灵才能包容万物。不同的人不会形成一个相同概念的空。因而愚溪先生说:空的感觉其实就是完全随意念而产生的。成公亮先生写的空也像是在一种虚幻的感觉空间,飘浮着一些不清不明的意念,随意而来,随意而去。因而在乐曲中安排了一些所谓无表情的、枯槁状的音调不时出现。它们像是一些单调而缺乏人情意味的音符排列,将听者导引至一种脱离现实存在的虚幻境地。但第五段的泛音却充满生机和灵气,与前面的那种迷茫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第六段低音区的旋律又像是句句庄严洪亮的佛语,伴随着钟声催人觉醒。 第六首见。见性唯美,人通过感官去寻找美,欣赏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