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63249170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年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年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年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年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摘 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十七大报告更是提出了老年人的“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等养老保障问题, 而且强调要“加强老龄工作”。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如何使城市高龄老年人的权益得以实现, 就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关键词:老年化 养老 家庭养老 农村社会养老目 录前 言 . . 1第一章 城市养老现状 . 2第二章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 . 4第三章

2、 中国养老问题解决的意义 . 7第四章 中国养老模式出现的问题 . 94.1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 94.2政府支出力不从心 . 94.3老人需求多种多样 . 10第五章 对城市和农村养老问题解决的建议 . 115.1加强对养老工作的宣传力度 . . 115.2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 . 115.3健全国家养老保障制度 . . 125.4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 125.5多方筹资,推进村级养老院建设 . . 135.6培养专业陪护,鼓励互助养老 . . 135.7辖区老人的养老状况列入村、乡领导的考核体系 . 14注 释 . . 16参考文献 . . 17前 言本论文简单论述了城

3、市高龄老人城市和农村老人养老状态,以及目前养老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解决建议。第一章 城市养老现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应该相适应的原理, 结合我国国情而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至今已经在我国实行了30多年了。它控制了我国总体人口基数,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为国家的富裕和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 我国的人口结构也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 我国已经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开始担负起养老的重任。

4、“421”家庭模式现在越来越多地遍布于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一对夫妻赡养四位老人和1个子女, 处于中间的一对夫妻不堪重负, 社会的养老状况堪忧。具体说来, 城市的养老现状如下:受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父母还是渴望子女能够尽孝膝前, 能够在生活上、精神上对父母给予最大帮助和慰藉, 能够反馈父母曾经给予的养育之恩。但是, 客观现实是, 一对在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情况下出生的独生子女, 不可能同时承欢四位老人膝下。同时, 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竞争加剧, 青年人时刻有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加之现今时代子女教育成本的剧增, 使青年人承担着巨大的生活负担, 自己的生活都自顾不暇, 何谈对父母的赡养? 相

5、反地, 城市的老年人大多有着固定的退休金, 维持自己的生活绰绰有余。因此, 在以上情况的综合作用下,老年人虽然有着传统的亲子反馈养老观念, 但也仅仅存在于理论上, 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变为现实。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完善, 城市享受退休金的老年人在经济上已经摆脱了对子女的依靠, 大多数人基本能达到自养的水平, 这使老年人具备了独立生活的经济基础。另外, 为了避免与子女在生活起居、饮食娱乐等方面的差距, 以及一些思想观念上的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使自己心情愉快, 提高生活质量, 许多老年人不愿意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或者在养老院生活, 或者自立门户。但是,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许多老年人仍然留

6、恋与子女生活的时光, 期盼能够经常与子女相聚, 尽享天伦之乐, 所以, 大多数老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 与子女比邻而居, 能够经常得到子女的关怀照顾。相比农村来说, 城市养老资源丰富。有国家公办的养老福利机构, 有民间私营的老年公寓, 有为老年人定时提供服务的钟点工, 也有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 照顾老人吃、穿、住、行的保姆但是, 由于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不同, 能够住进老年公寓, 享受全面吃住、医疗卫生服务的毕竟少数, 大多数老年人还是要选择居家养老。而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由于身体不便, 吃、穿、医疗往往需要社会提供相关服务, 而我国的老龄服务工作则刚刚起步, 基层服务网络薄弱, 专业工作人员

7、缺乏, 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 服务水平低, 服务对象覆盖面窄, 养老服务资源总体不足。第二章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完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得以提高,它是我国老龄化迅速到来的一个条件。同时,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也从某中意义上加速了老龄化的到来。老龄化匆匆到来,给正在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让我们难以回避的,在这中间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出现了养老,我国又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即又80%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就整个老年人而言,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值得

8、我们思考。尽管我国GDP 已跃居世界第四,仅次与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而我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提前地步入了老龄社会。到200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96%,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7%,以超过国际通行的老年化社会评判标准。步入老年型国家以来,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由其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一直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又如何呢?据中华老年报载,山西省有关单位近四年已接待老人来访2万多起;上海市每年平均处理6000起;1995年天津市南法院共受理赡养案例比199

9、4年增长116.7%。在侵犯老年人权益的案件中,赡养权受到侵害所占比例最高。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年人多是那些高龄、多病、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尽管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家庭养老依【1】然问题严重正是由于没有比较完备且可操作的规则,没有严格有效的监督。政府仅仅规定了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至于怎样才算尽到了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同时,政府要做到有效监督,必须收集充分的资料,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但这样做成本之高,是以让政府望而却步。最后,政府基本上放弃了对家庭养老进行主动监督。如果我们把法院仲裁养老纠纷案看作政府对家庭养老的被动监督的话,那么,目前

10、到是这种监督形式在消极地起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也有所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老年人衣食无着,生活困难,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有些子女视老年人为包袱,随意歧视虐待老人,对老年人冷眼相待,恶语相向;老年人辛苦把子女抚养成人,还要带孙子、孙女,买菜做饭,洗衣拖地,还要看晚辈脸色行事,致使老年人负担加重。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农村实现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无法实现我国的小康社会。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11、也都在农村,而解决农村人员老有所养的问题更是事关实现农村小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农村养老问题上,我们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于1996年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曾经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青春和力量。解决好他们的养老问题,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回报,与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意义重大。第三章 中国养老问题解决的意义城市养老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21 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寿命得到普遍的延长,世界范围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加剧。这一趋势在我国更加明显。据统计,截至到2006 年底,我国60 岁以上

12、的老年人口总数己接近1 . 49 亿,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1 % ,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 . 4 % ,居世界首位,约相当于整个欧洲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并且正以年均约3 的速度持续增长,几乎是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 倍。老龄人口的增加,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深远影响,如社会负担的加剧,但是同时,也孕育着一个巨大的商机,即养老产业的发展。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养老产业的起步本来就晚,发展的空间巨大,对于解决城市居民的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大意义【2】。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

13、离不开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一需求的满足。另外,只有使城市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解决好,才能免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创建一个诚信友爱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使年轻的子女全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因此,解决老年人,尤其是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总之,城市养老问题的解决,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第四章 中国养老模式出现的问题4.1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14、,而且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独生子女的长大结婚,一个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一对夫妇必须照顾四位以上的老人,这些年轻夫妻们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抚养孩子,既要忙于工作又要挂念家人,尤其是一些在异地工作的年青人,更是一心挂几处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同时,“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多,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普遍。【3】4.2政府支出力不从心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把民生问题放在了首位,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仅依靠政府兴办公益性的养老院、干休所、敬老院等福利机构,己经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遂宁市现有382 万人口,其中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0 . 6 万人。目前,政府投资兴建的福利院共有108 个,仅能供养5043 人。如果依照国际惯例,尚需增加20257 张床位才能满足目前遂宁市老年人的需要,要达到和实现这一标准,全市还需投入40 . 5 亿元的建设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