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和谐之美的陶瓷艺术_论陶瓷造型中的和谐之美.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63242625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和谐之美的陶瓷艺术_论陶瓷造型中的和谐之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年和谐之美的陶瓷艺术_论陶瓷造型中的和谐之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年和谐之美的陶瓷艺术_论陶瓷造型中的和谐之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年和谐之美的陶瓷艺术_论陶瓷造型中的和谐之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年和谐之美的陶瓷艺术_论陶瓷造型中的和谐之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和谐之美的陶瓷艺术_论陶瓷造型中的和谐之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和谐之美的陶瓷艺术_论陶瓷造型中的和谐之美.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谐之美的陶瓷艺术_论陶瓷造型中的和谐之美2009.0920和谐之美的陶瓷艺术论陶瓷造型中的和谐之美何毅华四川教育学院传媒艺术学院成都 610000摘 要:关键词:中国的陶瓷艺术博大精深,从其发生发展都是在理性的维度内进行的探索与创新。本文首先梳理了和谐之美的文化 内涵,然后着重以儒家 的“和”与道家的“和”及儒道互补的“和”,从陶瓷艺术的造型思维,造型方式及造型的各个环节来展开分析陶瓷艺术,得出论题陶瓷艺术 是和谐之美的体现,是人与自然,与社会“和”的观念之综合。 和谐之美;陶瓷;造型;儒;道先秦以来,陶瓷艺术深受“天有时、地有气、工 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造物思想 影响,创

2、作出各种形态的物品。陶瓷艺术不仅是物质 产品,更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 东汉以降,“中和之 美”也成为中国文人的审美最高标准,以陶瓷造型之 角度可窥一豹,其优美的形态与丰富的装饰内容,表 征着功能与文化和谐之美的观念。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脉,带有普遍文化意义 的造物特征,是一个民族的心理情感及审美倾向的反 映。中国陶瓷造物历来十分注重物品的人伦性和社会 意义。儒家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被作为美与 丑的标准之一。这种审美标准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充满 人 伦 道 德 的 和 谐 之 美 的 推 崇 。 其 中 “ 和 谐 之 美 ” 的 “和”是儒家从血缘观念生发出来的,首先从个人人 性 出 发

3、, 推 己 及 人 , 到 与 血 缘 、 人 性 最 为 接 近 的 家 庭、家族,家庭、家族要和谐,才能生存发展,由此 进一步外推到社会、国家、民族,最终目的是世界大 同,宇宙和谐。 “和”既是一种社会化的人生观也是 一种世俗化的审美观。陶瓷艺术创造的过程始终离不开以人为中心的法 则,它由个体的感受出发,推及人与陶土,及人与自 然之间的融合。陶瓷艺术从发生到发展都是凝聚了人 的 智 慧 和 自 然 元 素 而 成 , 既 是 水 、 火 、 土 的 和 谐 展 现 ,也是人与宇宙自然对话的结果。所以从精神层面 上 来 说 , 陶 瓷 造 物 的 物 质 之 “ 和 ” 与 儒 家 的 社

4、会 之 “和”达到了统一。1. 从陶瓷的造型审美思维来看和谐之美从陶瓷的造型审美思维来看,中国的陶瓷艺术从 先秦开始,工匠们就已经习惯于在观察上注重整体效 果;在工艺技术上重视局部;在物体造型上,重视整 体;而在装饰上,则注重局部的刻画;最后是注重整 体造型与装饰的和谐。使得各种陶瓷器物,例如唐代 丰 满 的 梅 瓶 , 呈 现 出 一 种 有 容 乃 大 的 包 容 和 谐 之 气 度,既有儒家“彬彬有礼”的实用之美的传统观照, 同时,其凹凸起伏的弯曲轮廓,优雅大气,也有道家 思想所追求的出世超脱思想的理想表达,而这种儒道 互补的精神在造型中得到完美的交汇,正好诠释了陶 瓷造型中的和谐之美。

5、2.从造型方式来解读和谐之美的感悟首先来观察规整陶瓷形态的塑造,正圆或正方的 形态,无论是手工捏塑,还是泥条盘筑,以及后来的 辘轳成型,都是将泥至下向上延伸,由内往外翻折。 人的手指,手臂,或借助工具,熟练的捏、压、按、 挤,促进泥料的变化,而操作过程的快慢,手臂沿弧 线上旋或沿直线上升。手指的按压或捏挤无不渗透了 人的匠心,凝集了人的理性精神与情感。 手指的拿 捏,采用的力度都是人在自己的经验与体验的带动下 做出的理性分析与归纳,讲究人与泥和。正如拉坯的 手,居于陶瓶内部的手如果往外用力,器形将在这种 理性用力之下变得向外扩张,当人觉得这种扩张的形 态不是理想中的美感,那么在陶瓶外部的手将向

6、内部 用力,形态的扩张得以收敛,思维萦绕,理想中的陶 瓶或高或低,全凭双手的把握,高低错落取决于双手 的或托或压。从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么在做 的过程中,人的理性精神占据上方,考虑的是人的审 美之情与泥土柔韧之性的和谐结合。一、陶瓷艺术与和谐之美的内涵二、陶瓷造型中的和谐之美12Beautiful Harmony of Ceramic Art Talk about the Beautiful Harmony of Ceramic Molding21艺术随笔其次,那些天马行空的不规整陶瓷,其异想天开 的形态又是如何达到和谐之美的呢?不立规矩,何以 成 方 圆 ? 万 事 万 物 都 有 限

7、 度 , 当 我 们 手 工 拉 坯 的 时 候,如果不了解粘土的属性特征,恣意妄为,那么, 泥土不是飞扬出去就是形态怪异。当然,随着陶瓷艺 术审美的提升,会有一些突破常规的创作要求出现。 中国陶瓷的发展规律是,实用为主题,器型占主导, 超越常规之后必将走向常规。这个常规不是说陶俑之 类人物或动物的造型,而是指一种尊重泥土属性的和 谐之规。例如陶瓷造型规律要求形态中空,要厚薄均 匀,要自下而上的徐徐渐进的越来越薄,如若超越这 常规,例如有些造型笨拙的陶俑,不能经受住高温的 考验,其造型必将被历史所淘汰。每个窑址的古迹都 有成千上万的碎片,大部分都是因为没有经受住窑炉 的考验,所以历史中有记载,

8、曾有屡次烧制陶瓷都不 成功,只好奋身往窑炉里一跳才烧制出精美的瓷器, 这也只不过是个美丽传说罢了。从另外一方面也凸显 了掌握陶土属性的重要。所以,各种不规整的造型, 必须要在不规整形态与泥性特征中找到平衡之点,达 到和谐之美的造型要求才能成其为陶瓷。3.从造型的各个环节来看陶瓷的和谐之美的渗透 以陶瓷造型各个环节观之,其思维中心是儒家的 “和”的完美体现。从材料的选择上来看,是以用的态度选取自然之 土。陶瓷的泥土要选择土质疏松,杂质较少的土,选 择能用之物;从陶器的制作上来看,要用正确的合乎 规律性的方法,泥土的揉捏要运用菊花形手法或者羊 头形手法,才能排得干净空气,避免在窑炉室炸裂或 开 口

9、 ; 从 器 型 的 塑 造 来 看 , 要 “ 用 ” 正 确 的 成 型 手 段 , 要 考 虑 胎 土 厚 薄 匀 整 , 甚 至 于 形 态 要 正 圆 或 正 方 , 才 能 使 泥 土 的 伸 展 均 匀 , 在 高 温 之 下 不 至 于 变 形;最后再从装饰上来看,用刻镂、堆贴、模印、釉 色、化妆土、方式装饰,要考虑其是否与陶瓷胎土匹 配,膨胀系数是否一致。而在做陶的所有过程中,选 泥,练泥,揉捏,塑造,装饰都只是细节或者说局部 的 考 虑 , 贯 穿 于 整 个 过 程 中 的 “ 和 ” 的 理 念 才 是 根 本 , 水 要 与 土 和 才 成 其 为 形 , 形 要 与

10、 火 和 才 成 其 为 陶,“和”是整体的理性思维理念,是对陶土能否成 为陶器的宏观把握。对 于 彩 绘 陶 瓷 , 也 正 是 这 个 理 性 思 维 过 程 的 验 证,在长期的实践中,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采用了 很多的方式都不能创作出美丽的釉色,一次一次的失 败,总结经验之后,终于恍然,可以在烧制成型之后 才 彩 绘 各 种 颜 色 , 这 就 是 彩 绘 陶 器 的 由 来 , 也 是 “和”的理性思维开出的物质之花,同时正是有了彩 绘陶瓷,才给后来者留下了继续探索的突破点,文化 的积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陶瓷艺术的发展也是一代 又一代人理性分析与探索的过程,正是在这种理性精 神的指引

11、之下,到商代终于发明了原始瓷器,直到后 来迎来了中国的灿烂辉煌的瓷器艺术。4.从造型的装饰来看和谐之美的表现道家理论是用“有与无、始与终、一与二、阴与 阳”的立论,来观察宇宙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整 体 的 角 度 把 握 世 界 上 的 事 物 相 互 关 系 及 制 约 关 系 。 “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也就是宇宙的 自然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是道的终极本质和最高原则,由自然而引出“无 为 ” 道 家 思 想 的 核 心 。 对于陶瓷艺术,道家的 “天地有大美”的质朴自然观与陶瓷造型在装饰与形 体上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例如陶瓷装饰方式之一的印纹图案,是在做好的 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 上 去 后 进 行 烧 制 。 印 纹 陶 瓷 器 形 大 多 为 日 常 生 活 用 具,主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 尊、等器皿。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 纹 、 回 纹 、 方 格 纹 、 编 织 纹 、 云 雷 纹 等 司 法 自 然 之 物。 “天地有大美”,许多陶器的装饰纹样都是采 34(下接7页)本文档来源于第一文库网:htt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