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宇宙与地球专题 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的概念宇宙中的各种星体统称为天体2、最基本的天体及其共同的特征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有巨大的质量3、主要天体的特征天体名称 组成 形状 主要组成物质 质量 体积 密度恒星 炽热气体 发光的球状天体 氢和氦 小 小 大星云 气体和尘埃物质 呈云雾状的天体 氢 大 大 小 行星:⑴在椭圆轨道上围绕恒星运行的⑵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⑶并且能够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的天体它的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 卫星:⑴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⑵它的质量比其所环绕的行星小⑶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 彗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彗星分为彗尾和彗头(彗核、彗发、彗云)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 76 年 流星体:是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我们将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降落到地面的未烧尽流星体叫做陨星陨星有石陨星(陨石) 、铁陨星(陨铁)和石铁陨星4、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四级)分为河外星系和银河系(三级)银河系分为太阳系(二级)和其它恒星系统太阳系分为地月系(一级)和其它行星系统5、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6、河外星系的成员河外星系包括仙女星系、大麦哲伦星云、小麦哲伦星云等星系以及巨量的星际物质7、宇宙年2.5 亿年(整个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运动,转一周的时间)8、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远近的名称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9、八大行星的共同特点⑴共面性⑵同向性⑶近圆性10、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11、太阳辐射的形式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212、太阳结构(外层、内层)太阳分为内层(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外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13、太阳大气的主要特征14、各层主要的太阳活动的标志太阳大气分层 主要特征 主要太阳活动的产物光球层 最内的一层,肉眼看见的太阳光亮表面厚度只有500 千米,表面温度在 6000k 左右太阳黑子色球层 中间层,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平时看不见日珥、耀斑日冕 色球再向外,更为稀薄的太阳大气,可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以外的空间。
太阳风1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与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16、太阳活动的周期11 年17、太阳对地球的影响⑴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耀斑)⑵产生磁暴现象(太阳风)⑶极光(太阳风)⑷气候异常(降水量和太阳黑子活动有关)18、八大行星的分类分类 行星 特征 质量 体积 密度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距离太阳近中心有铁核 小 小 大巨行星 木星、土星 由氢、氦、氖组成 大 大 小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离太阳最远19、卫星最多的是土星,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木星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星20、地球成为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的条件⑴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液态水、适宜的温度⑵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度的引力、适宜的大气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昼夜更替、季节轮回、岩石风化⑷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迄今为止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专题 2 地球的伙伴—月球1、月球的环境特点有少量氮、氖、氩等气体、白天也是漆黑一片、星星格外明亮、万籁俱寂、温差很大、没有生命2、月球的地形特点⑴表面起伏不平,从地球上看,明亮的地方是高原和山脉,阴暗的地方是广阔的平原和盆地⑵月面上山岭起伏,月岩裸露,月壤深厚,环形山密布,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
3、月球公转周期、自转周期、方向⑴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是一样的,公转周期为 27.32 日,称为恒星月3⑵自转方向、公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4、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5、熟悉月相的名称、各月相出现的农历时间6、月相循环一个周期的时间、名称29.53 日,称为一个朔望月7、日食、月食出现的原因太阳、地球和、与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化而产生的8、日食、月食时,月球、地球、太阳的三者位置日食:太阳-----月球------ 地球月食:太阳-----地球------ 月球9、日食、月食出现时的月相情况日食:新月月食:满月10、潮汐的概念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称为潮汐白天出现的海水升降称为潮,晚上的海水升降称为汐11、潮汐出现的原因潮汐是地球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地球上的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球的引潮力造成的12、连续两次涨潮的时间间隔连续两次涨潮(或落潮)的时间间隔为 12 小时 25 分13、大潮、小潮出现的月相农历时间大潮:初一(新月) 、十五(满月)小潮:初八(上弦月) 、二三(下弦月)14、潮汐与人类的关系⑴加剧海岸的侵蚀作用、顶托河水入海、影响海岸生物分布⑵根据潮汐的规律进行捕鱼和晒盐⑶利用潮起潮落,发展滩涂水产养殖⑷利用潮汐发电⑸海洋运输专题 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1、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的历程人类探索宇宙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和利用宇宙。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氦-3) 、环境资源历程:年份 国籍 人名 贡献1903 俄国 齐奥尔科夫斯基 火箭公式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 苏联 加加林 东方一号人类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1969 美国 阿姆斯特朗 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首次登月1971 苏联 礼炮一号 世界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1981 美国 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4旅行者一号已冲出太阳系中国年份 名称 贡献1970 东方红 1 号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 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1999 神舟一号 第一艘试验飞船2003 神舟五号 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5 神舟六号 聂海胜、费俊龙2007 嫦娥一号 首颗探月卫星(2009 撞月成功)2008 神舟七号 首次太空出舱行走专题 4 地球的运动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速度⑴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是 1 日(23 时 56 分 4 秒恒星日;24 时太阳日)⑵自转线速度:赤道最大,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在南北两极点为 0⑶自转角速度:15°/小时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处处相等2、地轴北端的指向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3、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名称 时间 参照物 成因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秒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太阳日 24 时 太阳4、南、北两极上空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5、什么是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⑴地方时:因各地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⑵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⑶北京时间: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 120°的地方时6、时区划分的方法以 0°经线为中央经线,把从西经 7.5°到东经 7.5°最为零时区(中时区) ;从零时区开始向东和向西每 15 个经度就划为一个时区,分别划了十二个时区,其中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 7.5°,合为一个时区,称作东西十二区。
7、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变化自东向西:加一日自西向东:减一日8、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规律(南、北半球、赤道的区别)南半球:偏左北半球:偏右赤道:不偏转9、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⑴公转方向:自西向东⑵周期:一年(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恒星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回归年)5⑶速度:1 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快7 月初(远日点)公转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慢10、黄赤交角的度数目前的黄赤交角是 23°26’11、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的日期、节气太阳直射点位置 节气 日期赤道 春分 3 月 21 日北回归线 夏至 6 月 22 日赤道 秋分 9 月 23 日南回归线 冬至 12 月 22 日12、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纬度和季节上的变化规律⑴纬度上变化:在任何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在直射点上为 90°时间 规律北半球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北半球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⑵季节上变化:在任何地区,当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小时,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当地全年中的最大值。
当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时,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当地全年中的最小值位置 夏至日太阳高度 冬至日太阳高度北回归线以北 最大值 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 最小值 最大值13、晨昏线的区分地球自转造成地表各处昼夜交替天文学上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晨昏线(圈)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14、昼夜长短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极昼、极夜现象节气(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春分日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春分日-夏至日 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 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 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圈以北为极昼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南极圈以南为极夜夏至日-秋分日 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秋分日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秋分日-冬至日 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冬至日 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北极圈以北为极夜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南极圈以南为极昼冬至日-春分日 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15、天文角度、传统上、气候上四季的划分春 夏 秋 冬天文角度(两分两至作为中心点)2,3,4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5,6,78,9,10 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低 11,12,16气候上(两分两至作为起点)3、4、56、7、8 9、10、1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