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考必修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905915 上传时间:2018-12-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会考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会考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会考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会考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会考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会考必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会考必修二(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必修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p课本1-5页考纲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农业的起源:产生区域:大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有适宜耕种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种植农作物为主、家畜饲养为辅(五谷六畜、最早:粟、水稻)中国原始农业的始祖: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2、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演进实质上反映了我们的先民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3、铁农具的应用:商周农具以木、石、骨、蚌等、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战

2、国,铁农具逐渐使用,并占主导地位4、牛耕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一牛一犁耕法)唐代:曲辕犁(江东一带)出现,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翻车、筒车5、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20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6、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以家庭(个体经营)为生产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孤立性(即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具有封闭性(即小农经济)注重精耕细作,集约经营,铁犁牛耕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具有落后性。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历代统治者往往采取重农的政策。由于身受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多重压迫,农民的生活境遇非常窘迫。二、古代中国手工业考纲要求: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丝织业:p课本16-17页 汉代: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丝绸之路”形成,对中西文明交流影响深远,中国被称为“丝国

4、”。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说:“中国或称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代表:汉代素纱裨衣唐代:出现缂丝技艺,纺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唐朝的租庸调制的“调”和“庸”主要是缴纳绢或布。 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冶金业:p课本15-16页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炼钢技术。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陶瓷业:p课本17-18页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

5、瓷),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天下无贵贱通行之)“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赞扬的是大邑的白瓷。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大量销往亚、非、欧地区,在中国瓷器的影响下,从17世纪起,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唐代著名陶器:唐三彩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清代粉彩开光花尊)“工官”制度是汉代以后国家控制和管理手工业的主要制

6、度。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官营、私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主要生产军工用品和官府、贵族的生活用品,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官营作坊的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加以调整: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直至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商品经济繁荣,农村

7、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代中期以后,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人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三、古代中国商业考纲要求: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的发展:p课本21页春秋战国:出现很多以私人资本经商的大商人;私商突破官府的限制,成为自由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

8、名都会。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商旅往来频繁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明清: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2、城市与“市”(市场)的发展:p课本21-23页(1)唐代长安: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 “市”与“坊”界限分明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县城以下,禁止设市出现夜市(2)宋代卞京: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宋代的“

9、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3)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4)古代商品交易场所“市”的演进:秦代已有管理“市”的法律规定,汉代已有对“市”进行集中管理的专门机构;六朝时期“草市”已经形成,唐代“夜市”已经比较繁荣,宋代“市”已经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也不再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3、古代商业的特点中国人很早就会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由

10、于商业的繁荣,与商业相关的城市、交通、金融、邮驿等各方面都很发达。特别是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其中实力雄厚了有徽商和晋商。商人是古代社会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商人重利轻别离),但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还常常面对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考纲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1、重农抑商政策:p课本23-24页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

11、,后历代推行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实质: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2、“海禁”政策:(p课本28-29页)明太祖时期,为防止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倭患消除后,明政府开放海禁。清代初期,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国人出海

12、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抑制了商业发展的规模,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与海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资本主义萌芽:p课本27-28页产生: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杭州的丝织业(首先出现)、松江的棉纺织业、佛山的铁器制造业都先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其中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最具有代表性。缓慢发展的原因: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传统的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仍占主导地位,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和经营观念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如关卡、沉重剥削、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明清帝

13、国的专制统治,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考纲要求: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p课本46页(1)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特征:耕织结合,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3)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

14、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p课本48页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产生的两条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化为近代工矿企业。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从地域上看主要在沿海地区、从行业上看主要集

15、中在轻工业)。3、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p课本48页原因: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原因: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在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B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纷纷在中国设厂,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C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二、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p课本50-53页考纲要求: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民国初期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高潮: (1)主要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如因为反对“二十一条”而兴起的“抵制日货”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2)表现:纺织业、面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