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285329 上传时间:2017-09-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4、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 红

2、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 ,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 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 (生读)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3.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

3、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 110 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第 1114 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第 1518 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1)指名读课文第 110 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

4、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

5、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 。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从“只得” “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

6、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 ,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完成练笔:蔺相如是一个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朗读课文第 110 自然段。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重点:了解“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

7、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1)生默读课文第 11 至 14 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2)提问: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

8、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1)指名读课文第 15 至 18 自然段。(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

9、顾全大局,胸怀宽广)(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1.理解“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字来写。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三、布置作业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板书设计:将和相 廉颇 蔺相如 知错就改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19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妒、督、寨、擂、呐、丞”

10、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初步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理清文章的脉络。3、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教学重点和难点:1、初步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理清文章的脉络。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

11、没有?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2、给文章分段:一(l、 2 节) 、二(3-5 节) 、三(6-9 节) 、四(10)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四、自读第 2 至第 5 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 (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 6 至第 9 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 ,自己读书,自己画图,

12、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1)雾的作用。 (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 (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3)曹操多疑之心。 (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 (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 (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 。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

13、,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3、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教学重点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2、讨论交流。知天文(1)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

14、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

15、?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识人心(1)识曹操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 11 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