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应试基础必备高考考法突破)专题20 中国地理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769589 上传时间:2018-12-2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应试基础必备高考考法突破)专题20 中国地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应试基础必备高考考法突破)专题20 中国地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应试基础必备高考考法突破)专题20 中国地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应试基础必备高考考法突破)专题20 中国地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应试基础必备高考考法突破)专题20 中国地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应试基础必备高考考法突破)专题20 中国地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应试基础必备高考考法突破)专题20 中国地理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20 中国地理,专题20 中国地理,专题20 中国地理,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考点53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考点54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考点55 中国的区域差异,考点53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考法1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分析,1.中国的位置和范围,应试基础必备,2.中国的地形、地势,我国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丘陵地区。如下图所示:,(2)重要地形区 四大高原,(1)三级阶梯,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2、,3.我国的气候,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季风气候类型齐全: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为高山气候。,(2)我国的气温特点 及成因,(1)我国的气候特征,(3)我国的降水分布,【特别注意】我国雨带推移线路,4.我国的河流和湖泊,5.中国主要自然资源,1.区域定位方法,考法1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分析,2.河流、湖泊特征分析,3.气候分析:气候成因、类型、特点,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

3、1)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考例剖析1,【解析】(1)本题考查地壳运动的特征。题目要求排列山峰被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说明这三座山脉随地壳运动而被缓慢抬升,有的山脉首先被抬升到超过雪线高度,因而留下了三次冰期的冰川痕迹(有终年积雪才能形成冰川),有的山脉被抬升得晚,在前次冰期时高度尚未超过雪线高度,故留下的冰川

4、痕迹只有后来的两次或一次。故历经冰期次数的多少可以表明山脉被抬升到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所以正确的顺序为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B正确,A、C、D错误。(2)本题考查影响冰川发育的因素。冰川发育主要取决于气温、降雪、高度等,与日照、植被关系不大,故A、C错误;点苍山在末次冰期时有终年积雪,说明其海拔超过雪线高度,海拔虽受外力侵蚀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会太大,故D错误;有终年积雪,才可能发育形成冰川,点苍山现在气温高,雪线比冰期时有所上升,现在海拔低于雪线高度,不能形成终年积雪,故没有现代冰川,B正确。,【答案】(1)B (2)B,考点54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考法2 中国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应试基础必

5、备,1.行政区划与人口民族 (1)我国实行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 (3)我国人口众多,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约为13.7亿人。 (4)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及我国的人口政策,2.中国的农业,3.中国的工业,4.中国的铁路交通,a陇海线,b青藏线,c宝成成昆线,d南昆线,e京哈线,f京广线,g京沪线,h沪杭浙赣线,i京九线。,5.中国铁路建设的意义,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的供应范围和销售市场扩大; 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 促进文化和科技交流,是国家统一和政

6、治安全的重要因素。,(1)人口特征及人口问题,此图反映了我国某省的常住人口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常住人口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区别,在19901999年,人口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均较快,但是此时的总人口较少,人口的增长率较高;而后期人口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较慢,人口增长率较低。,考法2 中国人文地理特征分析,我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选建的条件:生产条件好;农业经济基础好,有发展前景;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连片集中,交通便利; 市场需求量大。,(2)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3)分析某地形成工业基地的条件,某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7、: 地理位置; 资源条件; 交通条件; 劳动力、技术、历史条件; 农业基础等。,【特别注意】我国主要工业地带,考例剖析 2,课标全国201656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 (1)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服务设施齐全 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适宜就业机会多 生态环境较好 A. B. C. D. (2

8、)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解析】(1)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外来常住人口由上海流入周边中小城市,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上海转移到了周边中小城市,就业机会也随之转移,正确,故选C;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显然不如上海,错误,可排除A、B;生态环境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错误,排除D。(2)本题考查人口职业构成与产业特征。由上海市新的人口增长政策可以发现,上海对劳动力数量要求降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说明随着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其工业结构也将以附加值高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故D正确;上

9、海常规能源和矿产短缺,不宜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A错;由上题可知,劳动密集型产业已转移到周边中小城市,B错;资金密集型产业主要为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在上海市仍有发展,但不是未来的主导产业,C错。 【答案】(1)C (2)D,考点55 中国的区域差异,考法3 区域特征分析 考法4 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应试基础必备,1.划分的主导因素 北方与南方:气候;北方与西北:夏季风;青藏与西北:地形地势。,2.北方与南方的差异 (1)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北方地区的特征,(2)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的范围和位置,南方地区的特征,(3)北方与南方的差异,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1)西北地区 位置和

10、范围,西北地区特征,(2)青藏地区,位置和范围,青藏地区特征,1.东北地区特征分析,2.华北地区特征分析,(1)气候特征 热量资源丰富,温差较大。 降水集中、变率大。 春旱多风沙。 (2)植被特征 植被的纬度地带性变化小(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经度地带性差异大。 垂直差异明显。 (3)人文特征,3.黄土高原地区特征分析 黄土高原特征主要从黄土特征、黄土成因、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与华北平原的形成角度来分析,考法3 区域特征分析,4.南方地区区域特征分析 (1)区域特征,(3)四川盆地特征,(5)港澳地区区域特征,(2)云贵高原特征,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积而成的一个三角洲,是放射形汊道的

11、三角洲复合体,呈倒置三角形,面积大约5.6万平方千米。 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家电等为主的企业群和产业群。 基塘农业为当地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海拔300600米,北高南低,内有平原、丘陵、低山分布; 河流众多,为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为我国太阳能资源贫乏区; 紫色土发育; 是稻谷、桑蚕、甘蔗、柑橘、油菜的产地。,(4)珠江三角洲特征,主要从气候、土壤、农作物等方面来分析该区域的特征。,5.西北地区区域特征分析,以新疆地区为例,说明该区地形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新疆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中的地理优势:,6.青藏地区特征分析,课标全国201537(1)(2) (1

1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3、,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分)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考例剖析3,【解析】(1)本题考查青藏高原区与东北地区的气温特征差异对冻土形成的影响。冻土是气温低形成的。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气温低;而青藏高原是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且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夏季白天地表温

14、度高,冻土层融化。另外,青藏高原受地形影响,气温的年较差较小。故若年平均气温同为-11,青藏高原的夏季最高温相对较低,冬季最低温相对较高,冬季冻结厚度薄,夏季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本题考查交通线路路基不稳定的成因分析及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可知路基不稳定成因分析的答题角度。再根据材料“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结合图a中甲地的气温信息,-4-2,可知甲地位于多年冻土与季节性冻土的交界处,易发生反复冻融现象,且其年均温较高,冬季有时不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

15、,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5分)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4分),1.东北地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2.华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3.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4.南方低山丘陵的开发,考法4 可持续发展策略,5.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及防治措施,6.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策

16、略,(1)农业 (2)人口和城市分布 (3)交通兰新高铁 (4)风沙危害沙尘天气,7.青藏地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1)青藏高寒区的发展条件极其评价 (2)青藏地区农业,(3)三江源概况,(4)青藏铁路,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被誉为“天路”。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的环境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课标全国201537(1)(2)(3) (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例4,(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