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学习,把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跟进学、经常学、反复学,真正学深悟透、学懂弄通要带头深入调研,走向基层梅雨与伏旱【梅雨】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梅雨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每年6月初,当大气环流的形势产生比较大的调整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跳到北纬20°以北,就开始人梅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北跳,越过北纬25°时,梅雨期结束,这时长江流域进入伏旱期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这一时期,由于大气环流的季风调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形成一条东西向准静止锋,一般称为梅雨锋,使得阴雨连绵和暴雨集中由于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称“梅雨”或“黄梅天气”。
又因这时高温高湿,衣物容易霉烂,又称“霉雨” 在梅雨时期,从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维持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雨带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匀,常有数个暴雨中心梅雨锋的暴雨强度一般比台风暴雨要小得多,但由于梅雨锋持续时间长,暴雨范围广,造成的洪涝灾害的区域一般比台风要大如1991年和1999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均达2个月,长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区出现了暴雨天气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受灾害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受灾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太湖、里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区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在这种环流条件下,使得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则中尺度系统如锋面气旋非常活跃这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而梅雨锋暴雨则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
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每年梅雨的“入梅”和“出梅”日期不同,早晚可相差40多天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时梅雨锋不明显,则会出现“少梅”或“空梅”现象如1954年、1991年和1999年,都是由于梅雨期特别长,降水特别多,从而造成江淮流域的洪涝灾害而1994年出现少梅,使江淮地区显得异常干旱还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如1980年8月的“倒黄梅”对浙江各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梅雨期的异常情况,往往与全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在正常情况下,7月上旬后,江淮流域梅雨自南而北陆续结束,锋面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伏旱】我国旧历最热的仲夏季节叫“伏天” 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横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敢于担当,是我们党先进、优秀的重要体现和重要保证,是一种必备的履职能力,一种无私的政治品格,一种过硬的工作作风领导干部如何担当作为,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