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推荐】专题0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备战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关复习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601831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推荐】专题0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备战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关复习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名校推荐】专题0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备战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关复习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名校推荐】专题0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备战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关复习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名校推荐】专题0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备战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关复习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名校推荐】专题0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备战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关复习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校推荐】专题0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备战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关复习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推荐】专题0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备战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关复习 word版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框架:知识大纲: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传统经济封建自然经济。1、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特点:、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小生产相结合;、生产力:人力和畜力结合,铁器牛耕;、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经济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2、传统社会中还长期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始终是小农经济的一种补充,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作用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1、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经济特权;A、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望夏条约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B、危害:开埠通商、倾销商品、协定关税对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很不利。2

2、、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织”与“纺”分离: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中国沿海地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 “织”与“耕”分离:洋布输入中国,取代土布。3、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1、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开放,列强纷纷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洋货畅销,中国传统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外商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产品,使中国农副产品的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商品化。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政治经济特权,加紧对中国倾销商品、

3、掠夺原料,自然经济难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争夺商品输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的场所,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农民和手工业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自然经济的发展变化: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国家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自然经济最终消亡。新经济成分的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外资企业

4、: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洋务企业: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3、时期: 19 世纪 60 90 年代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5、活动:前期兴办军事工业(“自强”) 后期兴办民用工业(“求富”)6、洋务运动创办的工业:军用工业:安庆内械所、江南制造总局 民用工业:开平煤矿 、轮船招商局7、洋务运动的作用:顺应了中国经济从传统向近代化迈进的历史趋势,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引进了西方机器和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员;、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

5、经济势力扩张;、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市场、劳动力、技术设备、资本)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产生:时间: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表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地区生产;原因: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的阶级力量产生。、初步发展:时间: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短暂春天):时间: 1912 1918 年(一

6、战期间)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实业求国”思潮的影响。表现:新建厂矿和资本增多,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影响: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萧条:时间:19181927 年。表现:发展受挫。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较快发展:时间:国民党统治前十年(19271936)。原因: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影响: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但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

7、然受到阻碍。、萎缩:时间:19371945年抗战时期。原因:在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在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陷入绝境:时间:抗战胜利后(19461949 年)。原因: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排挤;表现:工厂纷纷倒闭。影响:毁灭性的打击。、新的春天: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原因:党和政府合进调整工商业。影响:民族工业又获得一次发展,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最后归宿:时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 1956 年)原因:社会主义改造 影响:公私合营转化为公有制经

8、济2、民族工业的特点:、资金少、规模小、分布不平衡;、起步艰难;、曲折发展;、革命性;、软弱性。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近代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3、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A、不利因素:、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B、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4、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9、、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现代化。、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在,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舛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5、认识: 、帝国主义

10、、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能。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和旗袍。(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出现。(4)习俗:从蓄发缠足、繁琐婚丧礼仪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新式水运业诞生。冯如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2)通讯1896 年

11、,“大清邮政局” 宣告成立, 后设立邮传部,1913 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 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3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1)报刊:申报;维新派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2) 影视: 中国人第一次尝试的自摄影片是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歌女红牡丹。专题知识整合:一、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几点认识(启示、教训):、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历史前提;、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争取民族独立、推翻专制统治,中国近代化才有出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要有稳定

12、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重视科教兴国。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原因及特点1表现(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古代封建等级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这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 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型服饰发生变化, 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女子裹足到迫令放足,倡导男女平等;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2)摒弃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代替。这表现在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 同时近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传入

13、中国, 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简化等。(3)逐渐西方化,追求奢侈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等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2原因(1)西方文明的传入。通商口岸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2)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3)维新思潮、新文化运动等革命思潮的推动。3特点(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变化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

14、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三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体验高考: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晚清对外贸易结合晚清时期历史背景中国近代生丝、茶叶出口比重下降,是因为日本、印度等国生丝、茶叶的竞争力加强,所以本题答案为A

15、项。甲午战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故B项错误;中国小农降级的瓦解是在新中国土改时,故C项错误;近代社会中国产业结构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故D项错误。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答案】C3.(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答案】A【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