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案中图版选修6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601799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案中图版选修6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案中图版选修6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案中图版选修6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案中图版选修6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案中图版选修6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案中图版选修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案中图版选修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要加强学习,把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跟进学、经常学、反复学,真正学深悟透、学懂弄通。要带头深入调研,走向基层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重点)2.结合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难点)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1)原因: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对自然具有一种畏惧和盲目崇拜的心理。(2)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1)

2、原因: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工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2)人与自然: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无视自然的存在。(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之间的对抗开始出现,例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1)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2)人与自然: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3)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

3、境会议宣言,简称斯德哥尔摩宣言。1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就是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不正确。人地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保守的维持现状,不敢去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地去开发利用大自然。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1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2环境伦理观: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要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3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2齐民要术中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伦理观?【提示】“顺天时,量地利”反映了因地制宜的思想,体现了应尊重和善待自

4、然的环境伦理观。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学生分组探究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简要概括三个发展阶段中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表现。【提示】第一阶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二阶段:人类与环境对抗开始出现;第三阶段: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2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环境问题将日益严重,这种认识正确吗?为什么?【提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人类社会现已具备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恰当地运用这种能力,可以为人类带来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3如何理解人类和环

5、境之间关系?【提示】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制约力则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迄今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阶段表现原因存在时期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不发达原始社会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工农业的出现、人类的盲目乐观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信息社会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

6、呈现不协调,主要原因有:(1)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前所未有地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2)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大量进入环境,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3)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性、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甲乙(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

7、哪些?(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人地关系的演变和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其中,第二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开始对自然环境大肆开发,并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解析】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乙图所示的人地关系中,人类对环境的作用是开发。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都对自然环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则破坏了植被,易引起水土流失,同时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人地关系是不同的,可见影响

8、人地关系演变的因素主要有科技、生产力、人口数量以及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等。【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学生分组探究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简述环境伦理的含义。【提示】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人类正当的、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2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说:“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这句话体现了地理上一种什么伦

9、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有何意义?【提示】它体现了地理上的环境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念的确立能使人类明确认识到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把尊重和爱护自然的意识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已经认识到,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还必须改变不适宜的伦理观念。只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1在传统环境观支配下的人地关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人类陶醉于“伟大的胜利”之中,自认为能为所欲为。人们认为人可以超越自然环境

10、,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能动反作用可以决定一切。其结果: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并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下图所示: 2环境伦理观和传统伦理观的比较伦理观核心思想行为表现行为后果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以人类为中心,只重视人类的利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伦理观人与自然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要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而且人们必须改变不适宜的伦理观念。只有在人与自然之间建

11、立一种新型的伦理关系,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国务院秸秆综合利用意见中指出:农村地区大量焚烧农作物秸秆,不仅污染环境,严重威胁交通安全,还浪费资源。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是必然趋势。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A BCD(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3)上述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哪种最符合新型的环境伦理观?简述理由。【思路点拨】据给出的内容按因果逻辑关系推导出第(1)(2)两题,用环境伦理观的含义解答第(3)题。

12、【解析】本题通过农村地区秸秆利用这一热点问题,考查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伦理观。第(1)题,抓住题干中“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可知秸秆作为沼气原料应用符合题意。第(2)题,燃烧秸秆可产生烟尘、灰烬,同时秸秆未还田,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减少,资源浪费。第(3)题,读图可知,四种利用方式分别是燃料、饲料、工业原料和沼气原料。其中作为沼气原料既能给居民提供生活能源,又能将沼渣、沼液等废弃物作为肥料还田,因此最符合新型的环境伦理观。【答案】(1)D(2)引起大气环境污染,造成资源的浪费。(3)。该生活方式既注重了人类生存的需要,又保护了环境。教材P6图114人口、资源、环境与

13、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1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是:资源消耗先上升后下降,资源总量在不断减少,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污染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人口增长先上升后下降,人口总量一直在增加。2图中分为四个时期。A点,污染程度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B点,污染程度达到最大值,已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速度下降。C点,污染程度下降到环境容量之内,可以和谐发展。上图中四个阶段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失调阶段的是(双选)()ABCD【解析】读图可知、阶段人口增长、污染程度超过环境容量,处于失调阶段。【答案】BC先思考再核对答案教材第7页思考【答案】树木拥有法律地位。树木与人类一样都是地理

14、环境的组成因子,如果认为树木不具有法律地位而肆意破坏,人类所处的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所以,人与树木等生物之间必须保持和谐平衡的关系。环境伦理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约束,也表现在人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环境伦理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教材第8页思考【答案】1.(1)阿尔贝特史怀泽:人类应当保护生命,爱护生命,既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具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2)马丁海德格尔:呼吁人类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要拯救地球,也需要改变人的主体地位,即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3)奥尔多

15、利奥波德:把人看做大地共同体的一员,伦理道德要向大地扩展;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保持生物存在的多样性、保持土地完整无损的行为就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为。(4)蕾切尔卡逊: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5)丹尼斯梅多斯:目前世界的困境可以通过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资源消耗等五种因素的联系和变动表现出来。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的某一个时候达到极限。人类不要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2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当把自己当作是环境中的一员,同其他生物一样,都属于环境的组成部分,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同其他生物和谐平衡发展,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