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601645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要加强学习,把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跟进学、经常学、反复学,真正学深悟透、学懂弄通。要带头深入调研,走向基层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中。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重点: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2.难点:探究三人改革的特点及苏联解体的原因。教材整理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2措

2、施农业方面(改革重点)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易错提醒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来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

3、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教材整理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2结果(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易错提醒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距离。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4、,故成效不大。教材整理3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2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00“学思之窗”,思考: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提示】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改变国家垄断贸易。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存

5、在严重的弊端,模式僵化。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和配套措施而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突破原有体制、个人专断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探究点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史 料解 读史料一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

6、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抓住史料中关键信息:“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抓住史料中的关键时间和年均增长率,通过对比数字的变化,来分析工业发展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

7、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提示】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说明: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2)根据上述史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提示】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史论拓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

8、尔巴乔夫改革不同点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相同点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探究点二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史 料解 读史料一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

9、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解读史料时注意关键词“但是”,据其前后内容对史料进行分层解读,分别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视角评价认识赫鲁晓夫。史料二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注意史料中关键信息:“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剥光为止”“肿瘤”“挥向了党的脖子”形象地说明了戈

10、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史料应用】(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提示】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改革,改革不会成功。(2)史料二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提示】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把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

11、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史论拓展】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斯大林模式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经济的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2016北京会考)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

12、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题模板】抓关键关键信息“改革的共同点”排易误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B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验结论三人的改革都是要解决“斯大林模式”长期以来造成的弊端,故D项正确【答案】D1(2016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是二战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答案】B2赫鲁晓夫改革未能成功的根本原

13、因是()A不顾自然条件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B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揭露斯大林错误引起了国内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D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的束缚【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的束缚是赫鲁晓夫改革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答案】D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

14、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其模式。【答案】C4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换句话说,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析】结合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民主、公开性”的信息,可知是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答案】B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30159】材料一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

15、人:赫鲁晓夫上台:1953年下台: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4年下台:1982年材料二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历史风云网(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