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材梳理点拨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601635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材梳理点拨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材梳理点拨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材梳理点拨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材梳理点拨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材梳理点拨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材梳理点拨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材梳理点拨新人教版必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要加强学习,把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跟进学、经常学、反复学,真正学深悟透、学懂弄通。要带头深入调研,走向基层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重点:南昌起义的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长征等重大史实。2.难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精神。教材整理1南昌起义1原因(1)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2)南昌附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便于发动起义。2概况(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起义。(2)起义军在南下途中损失严重。(3)一部分队伍由朱德、陈毅率

2、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3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误区警示南昌起义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而不是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早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但这些武装力量是出现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而不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教材整理2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时间:1927年8月7日。(2)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9月。(2)经过: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3)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工农武装割据”(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2)根据地建设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3)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大规模“围剿”。教材整理3红军长征1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

4、转移。2过程(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2)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4)结束: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3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

5、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3)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2.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在斗争中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3.王明“左”倾错误使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探究点“工农武装割据” 史 料解 读史料一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

6、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秋收起义由关键语句“长沙打不下来”“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可得出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史料二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5.艰苦奋斗的作风。史料主要从五个角度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湘赣边秋收起义后改向井冈山进军的原因。有何意义?【提示】原因: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而井冈山地区敌人防御力量薄弱。意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

7、割据”的星星之火。(2)根据史料二,分析说明“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在革命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提示】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剩余部队进入井冈山继续革命,对革命充满信心,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全面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史论拓展】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解(1)原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的道路,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的

8、胜利。(2)认识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最重要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保卫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如果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不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武装斗争就失去了阵地和依托,土地革命就失去了根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伟

9、大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2015年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参加了俄罗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莫斯科红场阅兵仪式,展示了我国作为和平大国的国际形象,这支军队创建于() 【导学号:32700088】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解题模板】抓关键“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解题关键,它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排易误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都是同盟会领导下的起义,参加者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排除A、B两项;秋收起义发生在南昌起义之后,排除D项验结论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答案】C1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最深刻的教训

10、是() 【导学号:32700089】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C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解析】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在于片面学习苏俄的革命经验,即先进攻城市再由城市领导农村,没有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革命道路,故选C项。【答案】C2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导学号:32700090】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11、解析】打土豪、分田地是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重要内容。农民的支持和参加是根据地和红军发展的主要条件,因此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是根本措施。【答案】D3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对“八七会议”决议有所发展的内容是()A根据地建设B武装斗争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土地革命【解析】“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组织武装斗争的总方针,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又提出了加强根据地的建设。【答案】A4(2016湖南学业水平测试)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军过后”(长征胜利)结束于()A1934年B1935年C1936年D1937年【解

12、析】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故选C项。【答案】C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起当年开会时的情景:“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毛主席稍后作了重要发言。批驳了博古为自己作辩护的观点。毛主席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王稼祥、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会上直接被批判的是博古。批判博古,实际上就是批判李德。因此,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别人都

13、是围着长桌子坐的,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完全像是处在被告席的地位上。别人发言时,我把发言的内容一一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1)博古和李德在遵义会议上为什么会遭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批判?(2)在批判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后,遵义会议做出了什么重要决定?(3)遵义会议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解析】第(1)问需要结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开始时遭受的损失来分析。第(2)问需要结合遵义会议的内容回答,从军事、组织方面的决定进行总结。第(3)问要从对党、红军及中国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层层递进地回答。【答案】(1)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犯了“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了惨重损失。(2)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敢于担当,是我们党先进、优秀的重要体现和重要保证,是一种必备的履职能力,一种无私的政治品格,一种过硬的工作作风。领导干部如何担当作为,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