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四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600869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四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四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四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四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四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四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四新人教版必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要加强学习,把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跟进学、经常学、反复学,真正学深悟透、学懂弄通。要带头深入调研,走向基层阶段综合测评(四)(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是为了“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活动的余地”。与此直接相关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比较不同方针的内涵,理解材料内容可知是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方针,应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D2人民

2、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A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从题干中“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等信息可知该会议是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答案】B320世纪5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动万隆会议的成功周

3、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ABCD【解析】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故选B项。【答案】B4和解是一个进程,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创造性地实现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约翰保罗莱德里奇(John Paul Lederach)认为: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 【导学号:32700158】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C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D日本政府追随美国【解析】近代以来特别是1937年以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造成了两

4、国之间长期的民族隔阂。结合题干“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中日双方和解必须是建立在日本正确面对历史,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基础之上的。因此C项符合题意。【答案】C5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后,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可美国决定“应设法将苏联的意图尽早通知中国”。这一事件表明()A美国放弃抵制中国的政策B美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C美国慑于中国强大而示好D美国把苏联当作主要威胁【解析】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1972年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1969

5、年还没有“放弃抵制中国”,故A项错误;美国是出于与苏联争霸的需要,不是“旨在维护世界和平”,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但未达到“慑于中国强大”的程度,故C项错误;美国与苏联争霸,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故D项正确。【答案】D6(2016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在与毛泽东会面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主席先生,我知道多少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完全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就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的形势。”尼克松所讲的“新的形势”是指()A“冷战”形势的新变化B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发生C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中日邦交

6、正常化【解析】中美关系缓和的重要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情况下美国处于劣势,故A项正确;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对中美关系的缓和作用较小,故B项错误;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7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导学号:32700160】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

7、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解析】注意“1945年”这一时间信息,材料旨在说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一场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即将展开,也就是后来发生的美苏“冷战”。“冷战”是美苏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导致的,这就是“世界不得不重建”的原因。【答案】D8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指出,苏联这种“秘密、迅速和不同寻常的集结”是“出于预谋的挑衅、不正当地改变现状的行动”,这对美国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材料中“秘密、迅速和不同寻常的集结”是指()A发起朝鲜战争B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C成立经互会D成立华约【解析】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1962年”“肯尼迪”“出于预谋的挑

8、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B项符合题意。【答案】B9日本是一个岛国,虽然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实力受到重创,但是它在战后却迅速勃兴,成为经济大国。二战后日本经济得以勃兴的原因有()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外交上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国家十分重视国民的教育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ABC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后日本推行民主改革使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知错误,排除含的选项。【答案】C10有人对不结盟运动作过如此的推论和评价:大前提: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小前提: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消极中立态度;结论:不会对国际事务产生任何影响。以上推论()A大前提、小前提、

9、结论都是正确的B大前提、小前提是正确的,结论是错误的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是错误的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是正确的【解析】不结盟运动虽然在面对国际事务时采取不结盟的政策,但不能说采取消极中立的态度。正是由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局势不断向前发展。【答案】C11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解析】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而后政

10、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答案】C12哈佛大学的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段材料理解最全面的是()A“最和平”是指“冷战”的结束,世

11、界局势趋于缓和B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的传播更快捷D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解析】材料表明“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A、C两项表述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内容没有涉及D项的表述,排除;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

12、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当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回忆录材料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8分)(2)“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3、?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3)请举出两个实例,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8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我国外交政策制订的目的,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涉及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及其影响,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第(3)问,从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多边经济领域的合作等方面举例说明。【答案】(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2)变化: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

14、影响: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1947年3月)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材料三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北大西洋公约(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冷战”政策的哪些内容?指出美国实行“冷

15、战”政策的目的。(12分)(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10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4分)【解析】第(1)问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归纳;第二小问根据二战后美国的企图来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苏联一方采取的针锋相对的政策回答;第二小问根据美苏双方对抗的结果回答。第(3)问,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发展中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答案】(1)内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目的: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称霸世界。(2)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组成华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或意味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3)趋势:多极化趋势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