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4(c提纲)

上传人:luoxia****01804 文档编号:62553780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党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4(c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党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4(c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党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4(c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党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4(c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党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4(c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党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4(c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党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4(c提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学教研部教授 扈海鹂一、解题:重要意义与基本概念1、重要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十八大报告用全新的语言提出了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阐述的突破,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部署。它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价值方向。中国改革开放正处在第四个十年,第二个30年的发展中,需要有明确而强大的核心价值观的支撑;需要发展出一整套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点的国民认同,以“引领社会思潮

2、,凝聚社会共识”。其战略意义将深远地发生影响。 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提出了新的思路。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执政党才会拥有执政的文化合法性。执政的合法性,依赖执政领导者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反映时代要求、能否说服民众、接纳世界文明的成果;能否适应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我国社会进步的要求。“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阐发了新的思路,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新的理论勇气与智慧。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规范了价值整合的基础。国家文化软实力及竞争力,产生文化影响力。没有价值目标,或价值目标混乱,就不会有文化影响力;一

3、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表现为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公民素质的良好形象。同时,公民素质的提升,也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持久的引导。没有核心价值观,精神家园的迷失,不可能良好的公民素质。 “三个倡导”阐发,实现了社会价值观的“顶层设计”,梳理、规范了价值整合的基础。它将持续地影响与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2、相关的基本概念:价值及价值观:价值是指人们评价、取舍、认同的态度。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念是

4、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核心价值观:是指特定民族、国家、组织、个人所遵循的基本价值。核心价值观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因素。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传承、社会理想、意识形态、文化软实力相关。它是特定民族、国家、组织及个人的政治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二、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迫切性1、认同与建设“文化家园”的迫切性。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经济发展了,强大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民族的“文化归属感

5、”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我们的一个深层次危险是在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之后,跌落“文化空洞化”、“文化被消解”的危险。2、随着全球化的深入需要提升中国人的文化形象。 全球化意味着经济的文化化,文化的经济化。一个开放的全球世界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空间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在走过传统的小农时代、革命时代后,在中国的人均GDP已达5000美元的今天,中国人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是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一方面我们面对、欣赏着全球化带来的伦理风景跨民族跨文化下的普遍价值与伦理风景;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多样性、差异性、个体性的发展,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治理风险。一个民族的文化

6、形象,就是软实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完成从东方文化古国向全球化下文明大国的转变,提升中国人的文化形象、文化素质。没有这一提升,中国将不可能完成自已的“大国崛起”。3、社会转型期需要重塑日常生活中文化秩序。价值观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秩序。任何秩序的合理性,其深层都是价值合理性。我们正经历快速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过程,我们所熟悉的家族的小农的文化秩序、革命的阶级斗争的秩序正在被消解、被取代,新的现代化社会的文明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全社会强烈地需要凝聚

7、和形成价值共识社会转型的结果之一就是价值观新的进步伴随着价值关系的混乱的代价。如认同危机。伴随社会分化的冷漠与怨恨,信仰缺失;只讲利益,不讲品格,社会价值取向及心态的实用化、粗鄙化;社会失范行为加重,社会矛盾冲突加剧。我们面临着经济大国与基本文化秩序之间不协调的现实。迫切需要厘清、建构核心价值观,以匡正社会转型中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共识,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24个字,简明易记,内涵丰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标准。国家层面的价值原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8、体现了国家的政治理想、社会导向总的要求。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社会层面的价值方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当代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它诉诸于社会管理实践而形成的基本价值导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体现了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分别提出了每个公民对国家、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应持的态度和应尽的责任。从总体方面来说,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概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融合,符合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愿望。, 党的十八大对社

9、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对全球化背景下普遍价值观的解释与选择具有底线性、方向性、民族性。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文化自觉”体现于价值认同与价值引导,。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进一步的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革命党的意识形态,转向以经济为中心、全球化时代的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突出了文化性、文明性。四、对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需要强调的是,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建设,依然将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复杂性社会的诸多因素与挑战。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要通过重塑“教育”、“制度”、“文明习俗”、“心灵生活“四个环节。1、以时代性与民族性眼光做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

10、心价值观,是一个教育工程。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是百年大计。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创新与选择过程。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顶层设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且是理想与人格的熏陶、塑造。而我们现在的许多问题就是,教育只是成了知识的灌输、考试、考核的工具,而不是理想与人格的熏陶和塑造。教育要完成顶层设计,要有实际的战略步署。它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包括党员教育、干部教育。教育是价值的传递与教化、培育过程。中国现在的所谓“迷失的富二代”、“迷失的农二代”,其实是成人社会的迷失。教育要做“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大工程。教育工程的设计,要有全球视野,要培育中华文化的审美眼光

11、与认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养,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2、完善、构建制度化程序与规则,持续地重塑社会习俗。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价值观的方向,它以制度化的设置为轨道、以习俗为基础的。制度及制度的运行状态,影响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的评价、行为选择的预期。如果人们都认为制度是做样子的,潜规则更有用,那么,“制度”就会走样。制度的基础是习俗,是软控制中最柔软最无形的的部分。制度的整体应支撑一个法治社会的公民道德体系,在大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体系格局中,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秩序,以此来推动良性的道德建设

12、的发展链条。我们正处在一个用制度化及制度文化推动、重塑习俗的最好时期。这是一个新的习俗平台。社会保障制度、公共产品的均等化、社会管理创新、农民工市民化、政府廉洁等制度,都是直接或间接支持着一种公民社会的习俗构建,它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将是一个长期的文化反思、文化塑造过程。制度、习俗、人格,都在新的塑造中。3、以文明礼仪为切入口,培养与践行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中国已从革命时代、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进入一个日常生活时代。曾经广为信奉的“革命不是温良恭俭让”“砸烂旧世界”的信条,已替代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的社会价值目标。这意味着新的“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社会公德时代

13、开始了。公共生活中“文明礼仪”的培养是一个切入口。中国现在是城市化的高峰期,中国有13亿巨大的人口总量,其中已52%的城市人口,2.6亿新转移的农民工、7000万流动人口。同时,中产阶层人数迅速扩展。中国开始着自已的城市时代。这即意味着城市文明、商业文明、职业文明的巨大发展的潜在能量与预期;又新旧交替中的混乱、粗糙。我们无法避免社会生活的“拥挤”,但是没有文明礼仪,就会发展成“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从全球跨文化跨民族背景看, “文明礼仪”就是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秩序,就是最简单的“文化自觉”。没有“文明礼仪”的认同与虔敬,“丰富的文化生活”将失去内在价值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将决定中国文化软

14、实力的未来。4、以“三个倡导”为起点,重塑社会成员有信仰、有追求的生活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都和生活方式、信仰联系在一起。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需要有信仰的人生,需要拥有心灵生活。“三个倡导”所涉及的价值,只有变成信念、信仰力量时,才真正成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们增强文化软实力中,不可忘记中华文化儒释道精神的积极方面。即它为提供了一种广义的自我修炼的人生观。其中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传统,提供了士大夫阶层精英阶层的示范与修炼;不可忘记为中国走向民主富强而献身的无数志士仁人、革命前辈,他们留下了革命传统与高尚品格。正是这些,可称之为中华民族之魂。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为了国家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完善”,而且是为了每个中国公民自已、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能够拥有更好更幸福的家园与生活。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一种生活方式与心灵生活。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