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讲解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2506528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铁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铁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铁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铁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铁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讲解(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铁路项目 新建铁路遂渝线 案例分析,一、工程概况,工程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东南部,涉及四川省和重庆市,共设计三种方案。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征地拆迁、施工准备、路基、桥涵、隧道、站场、点化、绿化及防护;运营期主要包括列车运行、战场作业和机车车辆整备、拆返等。,方案一:遂宁-潼南县-铜梁县-合川市-北碚。穿越全线最长隧道-九峰山隧道(6356m),然后第二长隧道-白云寺隧道,穿越缙云山,全线长141km。 方案二:遂宁-潼南县-铜梁县-合川市-北碚。不同于贯穿方案的是采取两次跨越嘉陵江绕避缙云山,全线长145km。 方案三:遂宁-潼南县-铜梁县-璧山县-北碚。全线在铜梁县川渝最长隧道西泉隧道(78

2、80m),全线长149km。,环境背景,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区域生态状况,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工程涉及区域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东南部,线路沿涪江和嘉陵江两岸走向为南东方向。 合川以西大面积分布侏罗系紫红色砂泥岩底层,占全线80%。由于其高程及组合形态主要受岩性与水系的分布、规模及风化剥蚀营力影响,属于剥蚀成因类型,地形切割洗碎,林木覆盖率低且不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沿线水系以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为骨干。两江分别自北、西北方向流入,至合川汇合。地下水主要类型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岩溶水等。 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沿线不良地质主要有错落、崩塌、岩堆、岩溶、人为坑

3、洞及顺层、软质岩路堑边坡风化剥落、局部陡崖危岩落石等,特殊岩土主要有软土、膨胀土等。 气象:工程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春早宜人,夏长炎热,秋雨连绵、冬暖多雾的特点。,社会环境,地区经济:川渝地区是我国西南工业最为发达且门类齐全的地区,本地区经济每年将以10%以上的幅度增长。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区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丰富,素有“天府之国”之称。 旅游资源: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四川省遂宁市有“西来第一禅林”-广德寺、川中佛教圣境-灵泉寺和唐代大诗人陈子昂读书台-金华山等。此外还位于合川至北碚之间的缙云山-钓鱼城国家风景名胜区。该区具有丰富的植物

4、、温泉、地质地貌景观及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区域生态状况,工程所在地区域人口众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生产发达,土地利用率较高;区域内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较高。,环境影响识别,施工期环境影响识别 运营前环境影响识别 环境敏感点及环境特征,施工期环境影响识别 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因主体工程对土地的永久性占用,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工程开挖引起原有地形地貌的改变。施工期间产生的弃土弃渣和地表开挖、填筑形成的裸露边坡而引起的水土流失。 区内河流、水库、堰塘较密集,线路穿越涪江和嘉陵江。工程实施可能引起河流局部水位的改变及河床冲刷,改变河流原有水流状态以及施工期间对河流

5、水质产生影响。 工程施工便道及施工场地与会造成地表植物的破坏,使土壤裸露,加剧水土流失的程度。此外,铁路涉及到征地和沿线部分居民的拆迁,以及对社区的分割等,将对沿线部分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产生影响。 施工运输产生的扬尘、噪声以及施工营地产生的废水也将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运营前环境影响识别,铁路工程建成运营前,将对沿线的社会经济环境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由于工程的建设而产生的二次开发,对沿线地区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 在运营期,列车运行及车站生产作业产生的噪声将对沿线地区声环境产生影响;全线各车站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62790t/a,主要污染物为SS、COD等;大气污染主要来

6、源于机车燃油,主要污染物为NOX、SO2和CO。 运营期产生影响是长期的,且多数是不可逆的,本线运营期主要环境影响要素为噪声和社会经济,根据本工程的建设特点及建设规模,通过因子筛选,确定本工程环境影响要素为生态、噪声、水、大气、固体废物、社会经济等。,环境敏感点及环境特征,工程所在地的水环境、空气环境和声学环境情况总体良好,但生态环境比较弱。沿线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形破碎,地面坡度大,且岩性松软,易于风化,加之植被覆盖低,因此在降雨集中时极易产生水土流失。铁路工程土石方开挖巨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更显突出。 根据本工程环境影响识别筛选结果和现场调查,确认出本次评价重点保护目标主要是生态环境和声环境

7、敏感点,具体如下: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地下水资源和植被;缙云山-钓鱼城风景名胜区地下水资源、植被、景观;西泉风景名胜区地下水资源;牵牛村小学、木莲小学、木莲中学、合川荣军医院、东阳中学、东阳工矿居民区的声环境。,根据新建遂渝铁路的工程特点及沿线地区环境特征,以及工程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结果,本评价设置以下专题: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水土保持方案 3、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4、水环境影响评价 5、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7、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8、公众参与 9、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10、环境监督管理和监测计划 11、环保措施和投资估计 12、总量控制,根据本工程的建

8、设特点,本次环境影响评价以生态环境影响、水土保持和噪声影响为重点评价专题。,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的三个线路方案分别经过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缙云山-钓鱼城风景名胜区和西温泉风景区三个极为敏感的生态区域。对这三个生态敏感区域的环境影是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经过现场多次勘测和资料的收集,得出了三个不同路线方案对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的影响结论: 贯穿方案工程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以全线长4112m的白云寺隧道从中部贯穿缙云山自然保护区,隧道距北温泉4km。工程对缙云山的影响表现为地表植物和北温泉水量的影响。 经过勘测及资料收集并进行比对成渝高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由于成渝高速缙云山隧道与铁路隧道环

9、境相似,因此鉴于成渝高速的开通,缙云山隧道的开挖不会影响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但是由于北温泉的存在,缙云山隧道的开挖会影响北温泉的流量约为总补给量的1/6-1/3。,两跨嘉陵江方案对小三峡风景区的影响:工程对风景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 1、线路沿江出露影响景观 2、对北温泉植物保护区的影响 3、对地下温泉水的影响 4、隧道弃渣的影响 考虑以上几方面,由于大桥所在地既有北碚至东阳公路桥和襄渝铁路大桥之间,桥两端均以隧道相连。采用合理的设计使大桥与景观相协调,这两处出露点并不会影响原有景观。根据勘测资料所涉及的植物保护区完全以隧道方式穿过,由于涉及线路地质为须家河组砂岩,不涉及北温泉所

10、在的组灰岩,因此与地下水无关。本工程风景区内共六个隧道产生的废渣均不得弃于江中,在风景区的渣场与所在辖区主管部门协调。综上所述,工程只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所执行对风景区的影响基本可以避免。,璧山取直方案对西泉风景区的影响 工程对风景区的可能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西温泉风景区植被和西温泉水量的影响。 根据工程设计与勘测资料,可以明确的指出西泉隧道的开凿将导致西温泉水位与水量产生影响,将使西温泉水位进一步下降。并使得当地村庄生活用水收到明显的影响。由于当地潮湿多雾,雨量充沛且与缙云山处于类似的地质条件,因此隧道开凿不会对西泉风景区的植被造成影响。,综述所述,由于贯穿方案与取直方案均会对北温泉地下水位和水量

11、造成无法恢复的影响。而两跨嘉陵江方案虽然会对缙云山风景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只要设计中注重桥梁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协调,同时做好弃渣防护及绿化,上述影响可最大限度的弥补。 因此环境评估报告书建议采用两跨嘉陵江方案。,水土保持方案 考虑到本工程施工地有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因此在责任范围内的区域采取了系统、全面的水土流失的防治工程措施,针对弃渣场、取土场、主体工程和临时工程采取相应措施,形成完整的工程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弃渣场位置及防护设计原则 选择在嘉陵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为确保河床行洪畅通,选择在河床较宽处,不易被水流冲刷且地势较高地段。土石方调配做到主体工程互调余缺,最大限度地减少弃渣量及

12、弃渣用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在工程竣工后,根据不同的渣、土类型和条件,采取土地整治平整,整平覆土,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取土场水土保持方案 防护原则,取土场一般为荒地、旱地、少占耕地和林地;取土完毕后,及时平整场地,做好排水设施,结合地形和地质条件,种草植树恢复植被,或为复耕创造条件。,主体工程水土保持 路堑边坡水土保持措施 对不良地质路基路堤地段,为保证边坡稳定,减少占地数量和避免侵占河道,可以设重力式路堑挡土墙和其他加固措施降低边坡高度、减少挖方数量,防止滑坡、崩塌产生。,路堤边坡的水土保持措施 路基排水系统 为降低雨水对路基坡面冲刷影响,避免水土流失,保证边坡和路基稳定,进行路基排水系统

13、设计,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临时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临时工程中的施工便道设计应力求做到最少的占用良田耕地,绕避不良地质地段,防止诱发滑坡和大面积的边坡坍塌。并做好土石方的调配,减少弃渣、取土,对填挖不平衡地段产生的弃渣,应有必要的支挡措施,修筑好便道两侧的排水系统,保证施工运输正常运营,保持水土。 针对以上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道路的养护和水土流失的控制,尽量避免对地表植被的破坏,防止因人为因素而加剧施工便道及周围地区的水土流失。施工完毕后对不再继续使用的施工便道,进行土地整治,为复耕或种草植树创造条件。,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绿化原则 : 土石方工程结束后,对工程征地范围永久性用地适于绿化地带

14、,采取乔、灌、草相结合,辅以花卉进行绿化。施工便道及取弃土场等临时用地进行绿化。 绿化树种选择 : 树种应选择适宜区内自然环境条件、水土保持效果好、生长快的树种。且宜采取乔、灌、早混交方式。 区间线路绿化: 考虑国家建设绿色通道的要求,在铁路用地界以外5-10m范围内植树种草,区间植物应考虑到行车安全的影响。,生态环境措施 土地补偿与恢复:对乡镇村庄的农业生产因铁路工程占用耕地产生的不利影响,建设单位将按有关法律法规,支付征用土地的征地补偿费、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因征地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由地方政府通过发展农副业生产和兴办乡镇企业加以安置。 植被补偿与恢复:工程在线路两侧铁路用地范围

15、内种植乔木和灌木,在站区业进行绿化;在路基和站场路基边坡分别撒草籽。上述措施在防护铁路工程的同时,有利于改善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砍伐树木和占用林地带来的影响。,噪声防护措施 由于牵牛村小学、木莲小学、木莲中学、东阳中学五个噪声敏感点在遂渝铁路运营后其噪音满足相应标准,因此不再另行采取降噪措施。 荣军医院由于位于既有公路边,夜间噪音已经超标,在遂渝铁路运行后近远期夜间噪声增量为1.2dB和1.9dB,夜间噪声超标值进一步提高至2.9-3.6dB. 因此,铁路引起的噪声增量较小,线路距医院距离94km高差14m,且路堑本 身高程月6m,已经起到了良好的隔声作用。建议 在此处预留无缝

16、线路条件,方便以后在工程运营稳定后采取换用长钢轨的方法减少轮轨噪声。换用钢管后基本保持医院的现有噪声水平。 对于遂渝线东阳工矿居民区段采取封闭线路措施后,避免了遂渝线和既有襄渝线的机车鸣笛,因此工程运营后昼间噪声下降了0.1-0.9dB,夜间噪声业只增加了0.5-1.4dB但由于铁路边界第一排建筑原有噪声就已经超标,即使预留无缝线路条件并用长钢轨后无法完全达标。因此本着以新带老解决污染问题的原则,建议在此段一侧设置声屏障,使该敏感点噪声低于既有水平。,污染处理措施 全线路污水均按国标体系要求处理达标后排放或再利用。最低排放的污染水处理结果都要达到第三类水的要求。 固体废物处理措施 建议在本线主要客站设置旅客列车垃圾收集站,配备专用车辆,实行垃圾顶点排放。沿线各站、段铁路职工的生活垃圾实行顶点同一排放。并由环保部门同一收集处理。,建议与认识 生态环境评价结论 由于铁路将永久占用土地6749亩,然而其中耕地就占了6074亩,将对沿线地区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农业损失。工程建设将对沿线植被造成一定影响,工程设计中对此进行了恢复性偿还,将在路基两侧和取弃土场栽种乔木或灌木并撒草籽。全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