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下学期第12周周练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446447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下学期第12周周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下学期第12周周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下学期第12周周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下学期第12周周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下学期第12周周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下学期第12周周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下学期第12周周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时应当为侨商归国工作、创业和生活提供更加便捷、适宜的环境,使得侨商归国后能够安心并专心于事业发展,提高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热情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下学期第12周周练第卷(选择题 共80分)( )1.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A道德教化 B兴办教育 C克已复礼 D礼法并用( )2.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

2、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3.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A 郡举贤良,擢为百官 B“分王子弟,以为屏藩”C不再重用三省长官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

3、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 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 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 )6.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A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C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D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 )7.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制造总结时说,

4、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扩大地方伪独立性 B维护百姓的利益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 ( )9.“井田之变,豪人

5、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 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C、汉武帝时代的情况 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 )10.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说明,利之所在,商之所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下列材料不能直接反映这一社会现象的是A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粱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B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C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D客行田野间,比屋皆用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11.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

6、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12.吴起在魏国创立了魏武卒方阵,该方阵由精挑细选的士兵构成,曾经创造了以五万歼灭秦军五十万的战绩。武卒不用服徭役且有自己土地,出征时候需自带武器。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以后,武卒地位低下,甚至被称为“军事奴隶”,由于内外形势,魏武卒方阵瓦解,魏武卒方阵瓦解的主要原因是A. 战国中后期战争相对较少

7、 B.各国开始了中央集权的尝试C.土地私有制在各国的盛行 D.骑兵作战成为当时主要模式( )13.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14.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8、”( )15.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16.历史学家劳幹先生认为,道家和法家的基本区别是,道家把君主当成一个平凡的人,而法家把君主当成超人,道家凭着人生的经验而法家凭着分析的头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道家和法家A.都是春秋战国土地地主私有制的产物 B.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性思维 C.都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D.推动了春秋以来大一统政治的形成( )17.春秋战国

9、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8.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反映了道家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19.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

10、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儒家学派 墨家学派 斯多亚学派 智者学派A BC D( )20.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下面属于该流派思想的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短暂的辉煌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选择题(4*20=8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第卷 (非选择题 共20分)

11、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

12、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材料三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8分)(2) 评价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2分)2015级高二(下)第12周历史学科周考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