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曹操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444384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歌行》曹操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短歌行》曹操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短歌行》曹操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短歌行》曹操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短歌行》曹操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短歌行》曹操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歌行》曹操解析(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曹操形象,生平介绍,军事功绩,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 年),迎献帝都许。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曹操(155 220),

2、政治措施,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吸纳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学成就,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其诗歌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传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抒发政治抱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风格慷慨悲凉, 是“建安风骨”的开创者和倡导者,著有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曹操(155 220),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

3、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老骥伏枥:,成语出自于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说,老了的良马虽然伏处在马房里,仍想奔腾千里。后人比喻有志之士,年纪虽老而仍有雄心壮志。,魏曹操,解 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还有“

4、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曹操,这首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1、抒发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18) 2、抒发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924) 3、延揽人才以完成

5、统一大业的宏伟抱负。(2532),主要内容: 本文属歌行体,篇幅较长,共三十二句,全诗四句一韵,八韵组成,分三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愁 光阴易逝。,第一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似人生态度消极,实际上积极进取,人 生 短 暂,及时行乐,积极进取,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消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作者此时孤

6、单的心情 琵琶美酒夜光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 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豪放浪漫,激情澎湃。 劝君更尽一杯酒对友人的送别之情,酒文化:,译文参考:,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岁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惟有狂饮方可解脱。,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的?,用典。 诗经郑风子衿 诗经小雅鹿鸣 * 起兴。用“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思 求贤若渴,第二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原是一首情

7、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引用: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译文参考:,那穿着青领的人才呦,你们令我朝思暮想。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比喻。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照应。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

8、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迎 仰慕贤才,这里的“忧”和上一层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诗人是否拥有了贤才,诗中哪几句可以看出?,已拥有,“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曹操既然已经面对满座嘉宾,为什么还要“忧”?,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问题:,当空悬挂的皓月呦,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呦,突

9、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译文参考:,第三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盼 天下归心,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谏逐客书,“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陈沆诗比兴笺,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曹操的霸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借

10、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再次用典,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圈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以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啊。,译文参考:,“诗言志,歌咏怀”。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广纳人才 建功立业 统一天下,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一片怜才意思。 吴淇 六朝选诗定论,艺术特色,一、现实与想象交错

11、,实写与虚写结合。 求贤不得的忧思(实),众多朋友欢聚(虚),急盼贤士来归(实),嘉宾云集(虚),望明月忧思不断(实),二、引用诗经中的成句 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三、言志与抒情相结合,抒情、议论、叙事三者紧密结合,显示了曹操诗歌高昂激越、悲凉苍劲的风格。,四、用典和比喻 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 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讨论:谈谈短歌行

12、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结 束,1、小说体裁因素,D、三国演义题材七实三虚,有些虚构故事的影响,2、历史上民族关系因素,C、宋朝的民族关系紧张;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 ,人心思汉。,3、三国戏和评话本的人民创作性因素,B、反对“暴君”、“奸相”造成的民不聊生,生活贫困。,4、三国演义作者因素,A、尊奉儒家朱熹的体系,未遵循司马迁的体例,短歌行中透露出的曹操形象与传统的评价存在极大反差的原因:,纵酒放歌,心忧天下 貌似颓放 ,实则进取,尽礼娱宾 欢饮畅谈,才,得,不,得,反复沉吟 忧思不断,借用典故,表明心志 渴求贤才,成就伟业,基调昂扬,“比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喻人生短促。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