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436763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时应当为侨商归国工作、创业和生活提供更加便捷、适宜的环境,使得侨商归国后能够安心并专心于事业发展,提高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热情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论语雍也)(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答: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孔子的仁爱观。答: 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救济贫困。(2)孔

2、子的仁爱观,不是狭隘地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而是将其扩展到“邻里乡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此外,他还认为,救济的应是穷人,而不是富人,这种思想符合人道主义。参考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子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子却给她八十斛。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有的人。”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受。孔子说:“别推辞!把它分给你的邻里乡亲吧!”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

3、,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请用四字成语概括)。(2)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答: 解析:(1)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表述的主要内容,第一则,孔子主要说明的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从这个词语的反面思考可以得到答案,即不要“急功近利”。(2)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分析两则材料主要表述的内容。第一则,是孔子对子夏的教导,就是施政时不能只看到“

4、小利”,即不能只顾眼前,要有长远打算。第二则,有若告诉哀公,要让百姓富足,只有这样,君王才能富足。由此可以看出,两则材料在“为政”方面都有不与百姓争利的思想。参考答案:(1)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能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祸。参考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做了莒父的长官,向孔子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对他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看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反倒达不到目的;只看见小利,就办不成大事。”鲁哀公问有若道:“年

5、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田赋制度呢?”哀公道:“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十分抽一呢?”答道:“如果百姓富足了,您和谁会不富足呢?如果百姓不富足,您和谁会富足呢?”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选自孟子离娄上)(1)“

6、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中加点的“之”字指代。(2)请根据材料概括孟子认为的“自作孽”的后果。答: 参考答案:(1)清斯濯缨,浊斯濯足。(2)侮己,毁家,亡国。参考译文:孟子说:“不仁的人可以同他谈论吗?别人有危险,他安然不动,别人遭了灾,他却从中得利,为别人所遭受的灾祸感到高兴。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同他谈论,哪里还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呢?有个孩子唱道:沧浪的水碧清哟,可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混浊哟,可以洗我的脚。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这都取决于水本身啊。一个人必然是先自取侮辱,别人才来侮辱他;一个家必然是先自毁,别人才来毁坏它;一个国家必然是自己先

7、招来攻伐,别人才来讨伐它。太甲说:上天降灾,还可以躲避;自己作孽,别想再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上述材料体现了孟子的观。(2)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孟子上述观点的看法。答: 参考答案:(

8、1)义利(2)孟子先义后利的观点在古代乃至今天都有重大意义。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名利,他的德行就难以提升,如果世人全都私利当头,不培养仁义之心,那么人与人之间就难以亲善,社会就难以和谐。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使我的国得到利益的方法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呢?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得利呢?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得利呢?上上下下都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

9、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里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里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他们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那么他们不杀掉国君夺取他的全部财利,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却抛弃父母的人,没有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所以,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材料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终食:一

10、顿饭的工夫。造次:仓促、急遽。(1)材料二中“其道”的“道”即指材料一中的字。(2)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并评析其当下意义。答: 解析:(1)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概括其主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天边的浮云”。可见材料一的重点在于君子注重对“义”的追求。联系材料二,即可知,君子之“义”就是其遵循的“道”。(2)从材料一、二可知,儒家要求君子遵循“道”,要求君子不可背离仁义。儒家的这种价值观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在竞争激烈、人心浮躁的今天,推崇“仁义”之道,不仅能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更能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

11、参考答案:(1)义(2)要求:君子生活上要安贫乐道;可以追求富有和尊贵,但应该严格遵循“道”。君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背离仁义。意义: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心浮躁,人们应该恪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正确对待财富和地位,安贫乐道,快乐而平和地生活。君子作为社会的道德标杆,更要时时刻刻怀有仁义之心,这样才能使社会各安其位、和谐发展。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材料二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它,君子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

12、方法抛弃它,君子就不摆脱。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又怎么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即使在最紧迫的时刻也一定会遵循仁德办事,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遵循仁德去办事。”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也。”(朱熹论语章句集注)(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交友观。答: 参考答案:(1)求亲而反疏(2)孔子

13、认为与朋友相处要坚持适度原则,既要劝导、帮助朋友,又要适可而止,不能自取其辱。参考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朋友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自讨没趣。”胡寅说:“侍奉君主时谏言不被采纳,那么就应当离开;劝导朋友时善言不被采纳,那么就应当停止。到了频繁的地步,那么说话者没有分量,听者心生厌烦,这就是本想求得荣耀反而遭到侮辱,想求得亲近反而遭到疏远啊。”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论语述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上述两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有何相通之处?答: 参考答案:(1)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2)两者都主张过朴素的生活,安贫乐道。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会让人丧失本性,我们不应痴迷于物欲,简单就是幸福。参考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般。”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