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 孔孟语录三则素材 北师大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417912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 孔孟语录三则素材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 孔孟语录三则素材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 孔孟语录三则素材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 孔孟语录三则素材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 孔孟语录三则素材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 孔孟语录三则素材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 孔孟语录三则素材 北师大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时应当为侨商归国工作、创业和生活提供更加便捷、适宜的环境,使得侨商归国后能够安心并专心于事业发展,提高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热情孔孟语录请看两副对联,判断分别怎样对应孔府和孟庙?战国风趋下 斯文日再中 (孟庙)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孔府)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始 建于宋仁宗宝元年(公元1038年)。为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这幅对联是孔府第一道大门处的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文佳字美,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这副对联口气之大自不待言,发人深思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

2、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从上图可以看出,“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孟庙,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南门外,庙、府毗邻。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祭祀战国时思想家孟子之所。这幅对联是黄野鸿题邹县孟庙。风趋下:儒家认为当时世风趋下。日再中:喻儒学又兴旺起来今天,我们来学习孔子、孟子的相关言论文章。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 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

3、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对其言行的记录。“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论”ln,是依次编纂的意思;“语”,孔子和弟子之间的问与答,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共20篇492章,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4、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文学、教育等多方面的思想和主张。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特点:语言简练概括,含蓄有致,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的风格。这在当代社会高竞争、快节奏、多变化的时代里,需不需要一种平衡心理的雍容和顺的风格来引导我们呢?二、课文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长者闲坐,一般含恭敬、陪侍之义。开篇交代了谈话的人物和方式:四位得意弟子围着老师团团坐,氛围融洽,方式独特,充分体现了大教育家的风范。类似于西方大学教育方式,老师和学生随意坐在一块,畅所欲言,在交谈中亮出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明确道理。) 子曰:“以吾

5、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开场白,意在诱导、启发学生各言其志,有打消学生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表现了作为长者的孔子的随和、谦虚的性格。三个“以”依次作“因为”、“认为”、“做”讲;“毋吾以也、不吾知也、则何以哉”都是宾语前置。) 子路率尔而对曰:(突出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回答的内容,充分表现了子路的志向远大、信心十足,这自信的回答与他毫不谦让的性格相得益彰。) 夫子哂之。(哂shn,即微笑,这笑内含丰富:既有对子路不谦虚、不礼让的不满和善意批

6、评,也有对他大志和豪情的赞许,还有对弟子的宽容和理解)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有的回答彬彬有礼,极其谦让: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还待君子。这既和他的性格有关,更主要是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两个“如”依次作“或者”、“至于”讲;“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的回答更加的谦虚,甚至不敢说“能”了,只是“愿意学着做”一个小小的官;究其原因,一是受老

7、师和冉有的影响,二是由其性格身份决定:他虽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年龄最小,与子路、曾皙相比小二十多岁,按儒家礼法,他自然十分注意规矩,知道怎样说话了;这也就形成了他谦虚礼让、善于辞令的性格。)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一连串的动作,刻画了曾点的从容、坦然、识礼,写足了与众不同的悠然和沉稳、自信,为下文的与众不同的“志”的描绘作铺垫;也巧妙地交代了当时谈话的和谐、融洽的氛围。)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再次诱导和鼓励,显示了大教育家的风范:循循善诱、诲人不卷。)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8、,咏而归。”(很有特色的回答!不是像前三人那样用理性的语言直接回答,而是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诗请画意的盛世安乐图,这里天下太平,人们安居乐业,怡然自得,欢歌笑语,乐趣融融:好一幅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蓝图!)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感叹、赞许”,说明了曾皙的治国思想完全符合孔子的“为国以礼”的治国主张,也透露出孔子晚年隐居避世、对太平快乐、悠然恬淡生活的无比向往。)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面对曾皙的疑问,孔子针对各弟子的志向一一作了评述:冉有比较谦厚,他只希望能在3年内,使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国的人民得到温饱。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

9、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公西华说他的志向是在诸侯祭祀时,当一位小相。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曾皙的言谈中描绘出了一幅暮春郊游图,这是儒家思想中所向往的“礼治”社会之蓝图,民风淳朴,民德归厚,天下太平。这是孔子的理想,也是儒家所追求的礼治社会的图景。三、文本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节选自论语先进篇。全文虽不长,但可分三个段落。第一段写孔子问志。孔子的问话说得

10、很委婉,态度是平易亲切的,说明了孔子教育方法是循循善诱的启发,使学生能够各尽其言。下面第二段写学生们的述志。子路首先发言,而且大言其治理国家的能耐,表现得不谦虚,所以“夫子哂之”。“哂”是微笑,“哂之”略带贬义,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路骄傲态度的不满。第二个发言的是冉求,他说自己如管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三年可使民富足,但礼乐教化上自己能力不足,话说得很谦虚。其实,他本人有治理能力,孔子说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论语公冶长)。第三个发言的是公西华。公西华在孔子弟手中有外交才能,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他的发言也带有外交家的色彩,他说自己并不是就

11、有能力,但愿在干中学,可以在祭祀和会盟时当个司仪。曾点的发言在四人中最具特色,文章也作为重点加以记写。先写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并不直接回答老师的问话。再写他在孔子的劝诱下,说出了自己的志向,也确与众不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似乎与治国安邦无关,但孔子却大有感慨地表示赞同:“吾与点也。”第三段写孔子评说各人的志向。孔于的评说是在子路、冉有、公西华离开后在曾晰再三请求下才说出来的,这很符合孔子大教育家的身份,对学生的评价是应该慎之又慎的。孔子首先肯定三人所言是各言其志,是可以的,应该的,接着对三人所言都作了评说。

12、对子路有批评,但所批评的仅是他“其言不让”的讲话态度,而对其治国的志向从下面看还是肯定的。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治其赋,指管理兵役、军政工作)。”可见孔子对子路的军政才能是肯定的,只是治国要以礼,而子路本人“不让”,于“礼”略有欠缺(孔子曾说子路对礼义“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对于冉求、公西华所言,孔子皆予肯定,特别赞扬了他们既治国且重礼义的态度。三人所言都是治国以礼的事,那为什么孔子对曾晰所言又特别地予以慨叹和肯定呢?孔子一生忙忙碌碌地周游列国以求实施自己治理天下的主张,这主张就是以礼治国,普施教化,但是,却终于一无所成,于晚年回到鲁国,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

13、四人言志都是对于孔子理想的实施,但其中曾点所言非直言其志,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礼乐教化大施后万民同乐的美好和平景象。孔子不仅对曾点所言内容,而且对他形象化的语言本身也表示赞赏,以为深得己心,而这种教化大施的景象孔子知道虽追求至今也难以实现,所以在曾点言后,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同点的意见,又慨叹其难以实现。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章以问志、言志和评志表现了孔子以礼乐教化治国的政治主张,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四、文章的艺术特点一是围绕“言志”的中心进行记述,集中表达孔子治国以礼的主题,结构紧密,中心突出,作为语录体的文章,实难能可贵。二是人物描写生动细致,人物性格鲜明突

14、出。孔子与四位弟子的性格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是语录体的特点),人物性格特点如:孔子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指导、热情地鼓励;子路“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冉求谦逊谨慎,坦率真诚,其谈吐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谦谦君子的风范;公西华谦恭有礼,善于辞令;曾点委婉、知礼、自信、成熟和言之有文都言如其人。同时也描写了各人的动作行态,也都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各人的不同性格。特别是曾点鼓瑟的几个动作,恰切地表现了人物悠然洒脱和胸有成竹的神态,生动至极。三是人物语言运用生动而灵活。如孔子的话一般都平平道出,体现了与学生坐而论道的长者形象,但文章最后一段“评志”连用几个反诘句

15、,一气连接而发,气势磅礴,极具说服力,反映了孔子也有善于雄辩的一面。五、延伸阅读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认为“仁”就是 “爱人”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经典原意】孔子说:“如果财富可以通过正道取得,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财富无法通过正道取得,那就还按我的喜好去做事。” 孔子在这里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经典原意】孔子说:“富裕和尊贵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会接受;贫穷与下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脱离它,君子就不会摆脱。 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又怎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违背仁德的,就是在紧迫时也一定会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