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资料

上传人:共*** 文档编号:62399898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分组、演示)参考资料实验题目:观察一棵大树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实验目的: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实验器材:观察的测量工具(皮尺,放大镜),记录纸等实验过程:1、确定地点和观察的树种。2、按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3、画简图,测量树杆的粗细,摸树杆、闻树叶、看果实、捡拾标本、比较等。实验结论: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实验题目: 观察叶的形态(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实验目的:1、知道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3、叶

2、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一生。实验器材:放大镜,白纸,各种植物的叶(自然生长形成的多种形状的叶)实验过程:1、肉眼观察各种植物的叶并比较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注意引导学生对维恩图的填写)2、用放大镜观察叶。了解叶由哪几部分组成。3、观察叶的生长变化(按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的顺序进行观察)。实验结论: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且是多种多样的,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实验题目: 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运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实验目的:了解蜗牛的身体构造和运动特点以及外界刺激的反应。实验器材:放大镜,玻璃,饲养槽,绳子,树枝,蜗牛2-3只等。实验过程:1、

3、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2、观察蜗牛的运动情况。3、观察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在水中的反应情况)。实验结论:1、蜗牛的身体分为头,腹,壳几部分,壳成螺旋形,头部长有两对触角,眼睛,嘴。2、蜗牛靠腹足爬行,并在爬过后流下粘液。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等。3、注意事项:教师给学生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题目: 观察蜗牛的食性,排泄,呼吸等(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会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等。实验器材:放大镜,水,蜗牛2-3只,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实验过程:1、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2、观察蜗牛的吃食。3、观察蜗牛的排泄

4、和呼吸。(让学生注意观察气孔的位置)4、其它发现。实验结论:蜗牛爱吃细嫩的绿叶,青瓜等,靠气孔呼吸和排泄。实验题目: 观察蚯蚓的身体和反应(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实验目的:1、了解蚯蚓的身体结构。2、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实验器材:浅水碟子或培养皿,镊子,放大镜,几条蚯蚓等。实验过程:1、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要出示图)2、观察蚯蚓的运动3、碰触蚯蚓时,蚯蚓有什么反应。4、把蚯蚓放入水中,观察蚯蚓有什么反应。(注意在浅水与深水的反应情况)5、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注意引导学生对维恩图的填写)实验结论:蚯蚓的身体结构有口,环带,肛门。受到刺激身体会紧张收缩发生跳动或快速爬行。不

5、能在水中生活等。注意:不能把蚯蚓长时间放在水里。实验题目: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实验目的: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知道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实验器材:放大镜,玻璃瓶,小盆子,小石块,少许面包,少许白糖,死掉的昆虫等实验过程:1、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要出示图)2、观察蚂蚁的吃食,运动.3、观察并了解蚂蚁的群体关系及生活习性。实验结论:蚂蚁适应陆地生活,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蚂蚁用触角交流信息,并在行进中分泌一种“信息素”。思考:蚂蚁的身体小,爬行快,不便观察该怎么办?1、可以在有水的盘子中央放一个纸

6、盒,将蚂蚁放在纸盒上。2、可以在培养皿中放少许水,中央放一个露出水面的石头或其它物体,将蚂蚁放在其上观察。实验题目: 观察金鱼的外形,捕食,呼吸(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实验目的: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以及捕食和呼吸情况。实验器材:玻璃缸,滴管,红水,鱼食,2-3金鱼。实验过程:1、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2、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3、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实验结论:金鱼适应水生生活,用腮呼吸,靠鳍运动。注意:在喂养金鱼时取用的水最好是清澈的小溪水,并要常换水,喂食也不能在多,喂得太多会把金鱼胀死。实验题目: 比较材料的硬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实验目的:硬度是材料的物

7、理性质,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实验器材:木头,纸,金属,塑料各两根,铁,铜,铝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电路检测器,小锤等。实验过程:1、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比较材料的硬度。(材料之间的相互刻画)2、用刻画的方法比较各种材料的硬度。(效果不明显时让学生多动手做几次)3、认识金属并用实验验证金属有哪些性质。4、了解金属的作用和用途。实验结论:硬度是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金属的性质有:光泽,延展性,柔韧性,导电性。实验题目: 造一张纸(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实验目的:了解造纸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并造一张简单的纸。比较不同材料的吸

8、水性。实验器材:放大镜,餐巾纸,筷子,棉布,报纸,杯子,沙网,水等。古代造纸的录像或图像资料。实验过程:1、了解古代的造纸过程。2、将餐巾纸撕碎放入有水的杯中调制成浆糊状。(注意:用热水效果比较好)3、将纸浆倒在下面放有报纸的棉布上均匀铺平,在再纸浆上平铺一张棉布,并用毛巾盖上将水挤压吸干。(纸浆上下用建筑工地上的安全塑料网最好)4、过一会后取下压干的纸浆,便会是一张纸。 实验结论:吸水性是材料的物理性质,了解了造纸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实验题目: 比较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实验目的:沉浮现象也是材料的物理性质,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

9、有关。实验器材:水槽,水,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实验过程:1、猜测哪些物体会下沉,哪些物体会上浮。2、将不同材料的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是沉还是浮并作好记录。3、思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构成的材料有关吗?4、了解并验证木头的特性。实验结论:沉浮现象也是材料的物理性质,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木头的特性有:坚硬,韧性好,易燃烧,会浮在水面上,承重力强等。实验题目: 研究砖瓦,陶瓷的性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实验目的:了解砖和陶瓷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性质具有不同的用途。实验器材:火砖、烧泥瓦,陶器各一小块,一枚铁钉

10、,一杯水,滴管,以及制作砖和陶瓷的黏土各一份。实验过程:1、了解和认识砖瓦和陶瓷。2、研究砖瓦,陶瓷的硬度实验(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3、研究砖瓦,陶瓷的韧性实验(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4、研究砖瓦,陶瓷的吸水性(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滴水时强调查最好是同时将水滴砖瓦、陶瓷表面上进行观察)。5、研究砖瓦,陶瓷在水中的沉浮(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同时放入水槽中进行实验)。实验结论:砖瓦,陶瓷都是黏土经过烧制而成。砖瓦,陶瓷的硬度好,在水中是沉。几乎无韧性,砖的吸水性较强,陶瓷的吸水性不强。实验题目: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实验目的:了解水和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实验器材:塑料杯,玻璃片

11、,蜡光纸,筷子,试管,试管架,木条,塑料瓶,水槽、烧杯等实验过程:1、观察水和食有油。(看颜色、透明度,闻气味,摸黏度)2、滴液比较观察。(分别在玻璃片上,蜡光纸上,报纸上进行刚滴时和滴后一会的比较,)3、轻重比较(用一透明玻璃杯先将油倒入瓶子中,然后顺杯壁将水倒入杯中。倒水入杯时让学生慢慢倒入进行观察)。4、形状的比较。(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进行比较观察)5、总结相同点和不同点。(注重维恩图的填写)实验结论:相同点:水和油都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不同点: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实验题目: 水,食用油和洗洁精流动得一样快吗(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

12、实验目的: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实验器材:水,油,洗洁精,玻璃,滴管等实验过程:1、认识,观察并归纳三种液体的相同点。2、将水,食用油,洗洁精分别滴在一块斜面的玻璃片上,观察它们的流动速度。(用三根大小相同的玻璃管放在同一斜面上实验来进行比较。)3、液体与固体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实验结论: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实验题目: 空气会流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实验目的:知道空气是我们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并且可以流动。实验器材:水槽,玻璃杯,塑料袋,香,火柴,吸管,肥皂水或风形成演示器等实验过程:1、证明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什么样的。2、将香点然 ,用

13、香的烟子证明空气的流动(还可以用风的形成演示器(新配器材)。3、用吹肥皂泡的方法证明空气的流动。4、空气与水的比较实验。实验结论:空气是我们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并且可以流动。空气一般是看不见,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的气体,比水轻。实验题目: 空气占据空间(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实验目的:知道空气的存在需要占据空间,而且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实验器材:玻璃瓶,玻璃杯,注射器,吸管,纸巾,橡皮泥等。实验过程:1、做杯中的纸不会湿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2、将两根吸管穿过橡皮泥,并用橡皮泥塞住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口,通过吹吸证明空气占据空间。3、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注射器活塞的变化)实验结论:空气的存在需要占据空间,而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注意:两根吸管要一高一低,一根要伸入水中,一根不伸入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