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鱼的养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392376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胭脂鱼的养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胭脂鱼的养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胭脂鱼的养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胭脂鱼的养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胭脂鱼的养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胭脂鱼的养殖摘要:胭脂鱼是一种生产潜力大、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品种, 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较大。主要阐述了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成鱼养殖和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关键词:胭脂鱼;生物学特性;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Cultivation of Myxocyprinus AsiaticusAbstract: Myxocyprinus asiaticus is one kind of cultivated fish,with big market demand.The authors mainly elaborated Myxocyprinus asiaticuss biological characteri

2、stic,th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rophylaxis of common disease.Key word: Myxocyprinus asiaticu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Cultivation technology;Prophylaxis of common disease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B leeker) )属鲤形目(Cypriniform es), 亚口鱼科( Catostom idae)。该科鱼类在全世界约有80余种, 绝大多数分布于北美洲, 胭脂鱼仅见于我国

3、长江和闽江流域, 是我国也是亚洲特有种, 被列为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 在鱼类系统分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上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该鱼个体较大, 生长快, 肉质鲜美1, 体型奇特, 体色艳丽, 性情温驯, 抗病力强等特点, 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重要的观赏鱼类之一, 尤其是其幼鱼体型别致, 色彩绚丽, 游动文静, 被人们称为“一帆风顺”2, 是观赏鱼族珍品之一。人工繁殖的子二代苗经人工驯化, 可成为池塘、水库、湖泊养殖新的优良品种。1 生物学特性1.1 形态特征 体高略侧扁, 腹圆。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头短、吻钝圆。口小, 下位,马蹄形; 下唇较厚, 向外翻出, 边缘浅裂。上下唇具有乳状突起。背

4、鳍延长, 前部较高, 呈三角形。尾鳍叉形, 下叶较长。在大小不同的个体中, 体型和体色有很大的变化; 体长65 毫米的幼鱼, 全身微黑而有两条斜的苍白色横纹, 长至90 毫米的幼鱼, 上述横纹变为淡红色; 9 80 毫米的成鱼, 体为棕红色, 头、部青黑色。沿侧线有一条较宽的青黑色的纵带。咽喉齿很密, 梳状。鳃耙数目较多, 排列紧密。1.2 地理分布 胭脂鱼主要分布于长江的干、支流及其附属的湖泊以及福建的闽江中。1.3 生活习性胭脂鱼是温水性的中下层鱼类, 适温幅度较广, 约为1 5 2 5。鱼苗往往群游于水流较缓而多乱石之溪流中。半长成的鱼则常栖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游。长成的鱼多见于上游。鱼苗

5、一般喜生活在水的上层, 幼鱼和半长成的鱼性温驯, 行动缓慢, 成鱼则较矫健。1.4 食性 食物组成随栖息场所的底层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以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有机物质为食, 如摇蚊科、蟀游目、蜻蜓目、毛翅目幼虫及水生昆虫幼体为主要食物, 也常摄食附生藻类及植物碎片等。在江河中主要摄食水生昆虫的幼虫,在湖泊水体中则以软体动物为食3-7。1.5 繁殖和生长 一般5 冬令性成熟。每年“ 立春” 前后开始上游, “ 雨水” 至“ 春分” 为产卵季节。平时, 一般对其性别尚难以判别。在生殖期中, 能以副性征作为依据。雌鱼臀鳍较尖, 第三分枝鳍条也较长, 追星小而光滑, 尾鳍下叶第一分枝鳍条上的

6、追星较小; 雄鱼成体体侧纵带呈红色, 臀鳍较圆, 第三分枝鳍条较短, 追星较大粗糙, 尾鳍下叶第一分枝追星较大8。卵略有粘性, 常常是4-5粒或5-6 粒粘在一起, 并附着细砂粒, 卵完全吸水胀足后, 就粒粒分开, 但卵膜上仍粘附着细砂及泥。体重在10公斤左右者, 怀卵量一般在15 万粒左右。2 成鱼养殖技术胭脂鱼食用鱼的养殖可在池塘、网箱及小型湖泊、水库中进行。2.1 池塘养殖 胭脂鱼因价格昂贵, 通常用条件较好的池塘来饲养。面积较鱼种池稍大, 水深可达1.5 -2.0 m的较好。每平方米放养1 -1.5 尾。投喂及饲养管理类似于大规格鱼种培育。也可将大规格鱼种套养在草鱼及白维饲养池内.但水

7、质不可过肥。胭脂鱼因对溶氧的需求高, 在缺氧时往往率先浮头。因此, 有经验的渔民有时也将胭脂鱼作为池塘水体氧气的指示生物。胭脂鱼与鲤、鱼即的食性相似而争食能力较差, 不可将它们混养在一起。2.2 网箱养殖 胭脂鱼的商品鱼养殖除池塘养殖外, 同样也能进行网箱养殖, 网箱养殖胭脂鱼成鱼, 在网箱选址、结构和设置同其它品种养殖相似, 它的重点在于做好投喂和日常管理工作。网箱养殖胭脂鱼它的鱼种规格、放养密度、网目的关系为: ( 3 5g、500尾/、1cm; 20 25g、250尾/、2cm;90 100g、100尾/、3cm; 300 350g、50尾/、3cm )胭脂鱼可通过诱食、驯化摄食软性的人

8、工配合颗粒饲料, 粗蛋白含量要求35 45%, 在箱底设置食料台, 每天投饵3次, 日投饵率3 5%;一般成鱼产量则达50 60kg /9。2.3 中小型湖泊、水库放养 凶猛鱼类较少的中小型湖泊、水库可放养胭脂鱼,放养规格最小应达5-6cm , 加大放养鱼种的规格可提高其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 从而提高成活率, 而且由于湖泊、水库中放养密度通常较低而生长迅速, 有资料表明, 大规格鱼种经1个生长季节体重500-1200g10。3 鱼病的防治近年来, 由于胭脂鱼池塘全人工繁殖技术逐步成熟, 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 胭脂鱼病害越来越严重, 特别是幼鱼不断发生大规模的暴发性流行病, 养殖者损失惨重, 已

9、成为制约胭脂鱼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胭脂鱼暴发病的发病规律是:( a)具明显季节性, 该病主要发生在5-9月高温季节, 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仍保持在25以上时为严重。水温降低后, 该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b)该病发病急, 发病率高, 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 胭脂鱼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1 烂鳃病 感染了寄生虫或者水质恶化都可能引起烂腮病。病鱼往往食欲减退, 离群独游, 行动迟缓。翻起腮盖可见腮丝腐烂, 发白, 粘液较多。有时甚至可见腮盖烂穿的现象。要防止烂腮病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水质环境。出现烂腮病征兆时应将池水换掉, 用少量生石灰调节水质,亦可用1. 2m g /I 的

10、漂白粉全池泼洒。 治疗方法: 当鱼病发生时, 用0.20.5毫克/升二溴海因或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 连续2-3天; 同时拌饵内服鱼服康( 100千克鱼用量为50-100克) 或红霉素( 100千克鱼30克有效成分) , 1天1次, 3天为一个疗程11。2 肠炎病 在饲料及水质差的情况下, 肠炎病会引起大量鱼种死亡。患病个体食欲减退, 甚至停食, 肛门红肿充血, 严重时消化道充血发炎。肠炎病多由饲料变质或因摄食鱼虾饲料, 刺、壳等刺伤肠壁而引起; 残饵腐败、水质恶化也可引起肠炎病。 防治方法为: 提高饲料质量, 定时、定量投喂, 对饲台定期消毒; 高温季节定期换水, 保持水质良好。如有必要

11、, 用1. 2m g /L漂白粉全池泼洒, 也可在发病初期用大蒜头拌饵投喂。治疗方法:内服磺胺(或土霉素)药饵, 每50 kg鱼第1天用药5g,第2 天开始减半, 6 d为l个疗程, 能有效治愈肠炎病症, 或用5g大蒜素或0.5 -1g鱼服康为治疗剂量, 每天1次, 连用3d12。3 赤皮病鱼体表受伤后, 因细菌感染而发病, 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病鱼体表尤其是两侧的部分鳞片脱落, 表皮发炎充血, 鳍基充血, 鳍末端腐烂, 常与烂鳃病并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以春、夏季为多发季节, 危害鱼种和成鱼, 可导致鱼死亡。预防方法: 1.养殖池应用生石灰彻底清塘;2.鱼种下池前用5%的食盐水浸浴10-1

12、5分钟; 3、在该病多发季节, 每月用0.2-0.3ppm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一次, 一周后再用15-20ppm生石灰泼洒。治疗方法: 1.用0.3ppm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 每天一次, 连用3天, 一周后再用20ppm的生石灰泼洒一次; 2.在水体消毒的同时, 选择氟哌酸拌饵投喂, 用药量分别为每千克鱼体重20毫克和30毫克。4 打印病因鱼体受伤受细菌感染所致, 病原主要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病灶多在鱼体的后腹部和尾柄两侧。患病初期出现圆形红斑, 似红色印章, 随后病灶处鳞片脱落, 表皮腐烂, 周围皮肤有明显炎症; 病鱼浮于水面, 游动迟缓, 摄食下降, 最后致死。此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

13、。预防、治疗方法同赤皮病。参考文献:1任洁.胭脂鱼肉营养成分分析J.湖北渔业, 1992 (2):24 -25.2曹克驹.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43.3李年文.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技术(下)J. 科学养鱼, 1999(8) : 11-12 .4李年文.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技术(上)J. 科学养鱼, 1999(7) :12-13.5 万松良.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农村养殖技术,2004 (l ) : 20-22.6 胡隐昌.胭脂鱼的主要生物学J.珠江水产, 2001(2) : 33-35.7 饶发祥.胭脂鱼的外部形态与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保护J.江西水产科技,1993(2):31-34.8李家明,王庆.长江胭脂鱼人工繁殖技术总结J.水产养殖,2007,28(3):15-17.9曹克驹.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45.10袁勇超,杨慧君,王小康.胭脂鱼的人工养殖J.江西水产科技,2008(4):45-47.11田海军,潘华,周本翔等.胭脂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J.河南水产,2006(4):33-38.12 任卫东. 胭脂鱼成鱼养殖及病害防治J.北京水产,2000(6) :48 -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