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0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387407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0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0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0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0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0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0(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欠缺。对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潮和敏感问题缺乏警惕性和鉴别力,对工作中、生活中、手机和网络里的一些不当言论等现象,福建省莆田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钟。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2、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材料中,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直属六部,这样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地方控制过死,而巡抚的出现则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效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增设巡抚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增加地方权力;C选项错误,六部原有的权力并没有减少;D选项错误,根本不存在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问题。2.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3、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外戚干政的背景,意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A项是其目的之一,不是背景,排除;外戚干政违背了“家天下”的观念,排除B项;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外戚干政3.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 皇权至上促

4、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天”而“子民”、祭拜自己的祖先。都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这反映了秦汉以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故C排除。材料没有强调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

5、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血缘关系,而不是经济发展,故A项排除;在分封制下,还没有出现君主集权,故B项排除;据“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可以看出秦国墓葬突出体现君王的地位,且非君王没有严格的等级关系,从而说明了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除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演变,故C项正确

6、;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5. 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 维护皇权尊严 B. 弘扬三纲五常 C. 废除宗法制度 D. 取消分封制度【答案】A【解析】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以皇权至上来显示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谥法制度是由皇帝之子与其臣下根据皇帝生前的行为事迹,给予其一个含有褒贬之意的称号,这一行为在秦始皇眼中正是有着僭越之意的,是侵犯了皇权的尊严的,应该予以废除,故D项正确。秦始皇建立的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7、中,并没有废除宗法制一项,排除A;三纲五常最早为西汉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一书中所提出,在秦始皇时代是没有的,排除B;分封制是指将土地分给宗族、臣下等人进行治理的政治制度,此制度与谥法制度并无直接联系,不能从题干中看出秦始皇意在取消分封制,排除C。6. 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寒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这说明A. 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 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能C. 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控制 D. 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答案】D【解析】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和居住人口的增多,作为城市居民守护神的城隍也相应增加了新的管

8、理事务。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城隍作为城市的守护神,不是现实中的行政官员,不存在扩大行政职能,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城隍管理事务的增多是民众的信仰,与官府无关,排除C项。7. 唐前期长期由1名宰相主持众宰相议政,并将议政记录奏请皇帝决策后再发尚书省执行;唐后期则改为每10天轮换1人主持,后又改为每天轮换。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保证议政公允 B. 防范个人擅权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1名宰相主持议政并负责报告,容易造成个人权力较大,轮换制可以防范个人擅权。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做法的改变不能保证议政公允,排除A项;这种改变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

9、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不能体现权力制衡,排除D项。8.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旨在稳定西周的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始实行;C项说法错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除了分封制外还有宗法制和礼乐制度。D项正确,因为

10、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而实行分封制,可以有效地管理地方,稳定西周的统治。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9. 春秋时期,在诸侯国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像齐国小白、晋国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说明了A. 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B.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C. 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D. 诸侯争霸异常激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原则,而春秋时期却出现了王位争夺之战,这说明了宗法制遭到了破坏,故选B。A错误,贵族制度的破坏是一个过程。C错误,王位世袭制一直延续到清朝。D错误,材料没有反应诸侯争霸。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1、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分封制在高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分封制指的是政治上的层层分封,而宗法制指的是继承制度上的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破坏的表现有贵族的衰落、姓氏从贵族独有到百姓所有,诸侯争霸、挑战天子的权威,而宗法制衰落的表现有大宗、小宗地位的变化,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世卿世禄制的破坏等。宗法制随着分封制在瓦解,但宗法观念并没有迅速瓦解,一直延续至今。10. 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等级乐队乐舞王四面八佾诸侯三面(缺北面)六佾卿大夫二面(缺北和东)四佾士一面(只有南面)二佾A. 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 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C. 说明周王重视

12、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 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据材料表格可知,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乐队和乐舞有严格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礼乐制的内容,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制度,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故A项错误;乐舞的差别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的体制,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表格内容,学生可以根据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乐队和乐舞的规定联系到礼乐制、分封制的内容,再结合礼乐制的特点和作用,即可进行正确判断。11. 史记齐太公

13、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A.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B. 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 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从材料来看,田氏代齐表示原贵族姜氏的地位被田氏取代,即原有贵族政治逐渐瓦解,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错误,田氏代齐是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之一,所以不可能是分封制度逐渐恢复的表现;D选项错误,仅从田氏代齐无法看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12.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郡县政府

14、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A. 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 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C. 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 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3. 下表为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表中信息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秦朝以郡

15、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 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体现了两级制到三级制的反复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两级制到三级制的反复体现了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属于现象,不是本质规律,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不足以说明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故C项错误;唐末藩镇割据严重,中央集权削弱,故D项错误。故选B。14.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