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_3 雨巷 断章 错误课件 苏教版必修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386170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_3 雨巷 断章 错误课件 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_3 雨巷 断章 错误课件 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_3 雨巷 断章 错误课件 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_3 雨巷 断章 错误课件 苏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_3 雨巷 断章 错误课件 苏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_3 雨巷 断章 错误课件 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_3 雨巷 断章 错误课件 苏教版必修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光阴的故事(选学),雨巷 断章 错误,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雨巷写于1927年,发表于1928年小说月报8号刊上,当时大革命失败,许多文人理想受挫,情绪低落,思想苦闷。戴望舒深受法国诗人、象征派大师魏尔伦的影响,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表现从“五四运动”中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屈辱和忍受的诗。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悲剧主题蕴含了时代的特征,是恋爱情绪和

2、政治情绪的契合。,背景助读,知识梳理,2.卞之琳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触景生情,储藏在记忆中,当还远远早于这个日期。”“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绝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

3、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背景助读,知识梳理,3.错误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诗人这番话为

4、我们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背景助读,知识梳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诗人。“新月派”诗人的代表,1925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时,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新中国成立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新中国

5、成立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郑愁予,本名郑文韬,中国台湾“现代诗社”成员。祖籍河北,生于济南,1949年去台湾。其诗作表现手法很现代,而选择的意象、运用的辞藻、传达的情感,却多是传统的,于现代精神感受中交织着宋词元曲的遗韵。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燕人行等。,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2.写汉字,背景助读,知识梳理,3.解词义 彳亍:慢慢地走,走走停停。 惆怅:伤感;失意。 颓圮:颓败倒塌。 寂寥:寂寞;空旷。 误区警示:与该词相近的是“寂静”,但“寂静”没有开阔、空旷之意。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6、 误区警示:与该词相近的是“徘徊”。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也比喻犹豫不决。二者使用上的侧重点不同。“彷徨”多用于心理方面,“徘徊”多用第一个义项。,问题导思,多维探究,目标一 理解诗歌意象,把握情感 1.怎样理解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提示“雨巷”寂寞迷离,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写出诗人朦胧的期待。“丁香”孤高、漂亮和忧愁,象征诗人心中高洁的理想,这理想如丁香般的姑娘,若即若离,给诗人留下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2.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提示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

7、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问题导思,多维探究,3.郑愁予以“错误”为题,这是指什么错误? 提示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女子的感情。“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问题导思,多维探究,目标二 赏析词句、手法 1.雨巷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中的“

8、飘”字在塑造形象方面有何妙处? 提示姑娘像丁香花一样,颜色浅浅,香味淡淡,若有若无,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且与“梦”组合,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2.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一段中,“在雨的哀曲里”对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方面有何作用? 提示“在雨的哀曲里”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为姑娘的消失营造了凄迷清凉的气氛,渲染了诗人无比惆怅的心情。,问题导思,多维探究,3.有人说断章的画面构思极具戏剧性,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提示“你”和看风景的人互不相关,却在无意识中发生了关系。明月装饰窗和“你”装饰梦都是在无意识中

9、发生的。人与景、月和窗、“你”和梦都是一种巧合,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富有戏剧性特点。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问题导思,多维探究,4.错误一诗诗人用“莲花”这个意象,在构思上有何巧妙之处? 提示古诗中莲花是思念的象征。“莲”与“怜”同音,“怜”就是

10、“爱”的意思。诗人借用了古诗的意象,展现了一位等待“归人”的女子的形象。“莲花”象征了江南女子的纯洁与柔美。,问题导思,多维探究,1.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 提示观点一:此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表达“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苦闷与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诗歌,它就是一首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绝不是“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爱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 观点二:这位姑娘既实又虚。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根本说不出来。这时“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问题导思,多维探究,2.有人

11、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提示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问题导思,多维探究,3.错误一诗为什么把错误说成是美丽的? 提示女子认为,达达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是美丽的,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