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文地理7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2380168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10.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人文地理7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2013人文地理7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2013人文地理7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2013人文地理7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2013人文地理7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人文地理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人文地理7(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文地理学,李坚诚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2,城市面貌过去和未来由Diane Davis和Lawrence Vale著名教授讲解 /,http:/ 聚落与城市化,第一节 聚落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第三节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第四节 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4,1、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 2、讨论逆城市化形象。,讨 论 题,5,北京城 上海滩 广州市,6,聚落与聚落地理学,聚落: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地理学:是研究聚落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

2、的学科,又称居民点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7,聚落与聚落地理学,由于聚落有乡村和城市之分,聚落地理学也分为乡村聚落地理和城市地理学两大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地理学发展较快,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而乡村聚落地理研究不仅数量少,而且理论和方法上发展很慢。尽管聚落地理学包含两大部分的概念没有消失,实际上不少地理学家把聚落地理学看作乡村聚落地理学的同义语。,8,在注重聚落景观研究的国家,还考察聚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内部结构,分析聚落经济活动对聚落内部结构的影响,具体研究在平原、山地、沿海、城郊等不同环境条件下聚落内部的组成要素和布局;聚落的分类。通常是按经济活动(或

3、职能)和形态两大属性来划分聚落类型。,聚落与聚落地理学,9,聚落地理学的研究意义,聚落地理研究对于研究人类活动空间规律是不可缺少的。在实践上它对协调聚落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有直接的作用,例如村落适宜的布置形式、服务设施有效的设置地点、村落如何适应社会和经济变革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新特点等课题。,10,聚落地理学的研究意义,聚落地理学与人口地理学分别研究人类分布现象的两个侧面,即人口地理学着重研究人口分布,聚落地理学着重研究人口分布的具体形式聚落(居民点)。聚落地理学与乡村社会学的研究都寻求改善村落的组织,不过前者着眼于改善功能结构和总体布局,后者着眼于社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协调。此外,乡村聚落地理也是

4、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11,第一节 聚落起源与发展,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一、城市与乡村 二、起源与发展 三、城镇标准,12,13,一、城市与乡村,城: “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 ” “筑城以卫君,造郭而守民 ” 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变为防御地方侵袭。,14,市 商品交易的场所 集市 市井,15,城 市,目前学术界没有形成被各学科广泛接受的概念。许多学科从其起源、景观、形态、功能、空间等某一方面来定义之。从地理学角度看:,城市是以非农

5、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16,奥隆索的城市职能分类体系,17,英国剑桥 与 广州大学城,18,中国的城市职能分类体系,19,二、起源与发展,(一)西方城市的发展 (二)中国城市的发展 (三)村落的发展,20,西方城市的发展,西方城市的发展始于希腊。 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 在罗马时代,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 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21,古罗马,22,古希腊,23,古巴比伦与古埃及,24,早期城市产生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 尼罗河 印度河 黄河-渭河 欧洲 中美洲 西非 5 4 3 2 1 0 1 2

6、 千年,25,中国城市的发展,1. 古代城市发展 秦统一后的首都咸阳、汉长安城、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杭州城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城市内部功能已相当齐全。 元、明、清三朝,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它代表了我国封建礼制的典型,城为内外城。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1949年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从1952年到1960年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经济大发展,城市和建制镇分别从1951年的157个和1 896个增加到1960年的197个(城市数)和1961年的4 429个(建制镇数)。 第二阶段是1961年至1977年。这段时期由于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经济处于

7、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8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城市的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26,三、城镇标准,(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27,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和密度不同,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1. 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2.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 5. 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28,1.城市 根据我国规定,凡具备以下两条

8、标准之一时,均可设市: (1)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 (2)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 2.镇 1984年11月,国家民政部对原建制镇标准做了调整,新的建制标准规定: (1)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2)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合计超过2 000人的,可以建镇; (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比照第二条适当放宽; (4)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

9、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虽不足2 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29,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二、城市化的进程 三、城市化的机制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30,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定义: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31,32,含 义,1、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2、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3、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 点的增大 4、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

10、例增加的过程。,33,二、城市化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三)郊区的城市化 (四)逆城市化阶段,34,(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指城市中商业服务业和办公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实际上的城市中心区。 城市的主要形象,既是城市自身的生长极,也是对腹地产生吸引作用的磁力源。 城心地区进行的城市化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 城市中一个密度高、能量大的中核,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平面景观,表达了城市向三维空间发展的趋势。,35,36,37,荔湾一角,38,39,40,41,42,猎德新村,43,(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指的是夹在城

11、心地区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 中间市区在城市化过程中较为稳定,地域变动幅度小,速度和缓,是传递城市人流和能量的过渡地区。 城市化在这个地区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填充”,即见缝插针地建起公寓、住宅、小型工厂等,常常挤掉城市应有的绿地。 近年来,由于城心地区地价上涨速度太快,迫使一部分城心的业务部门流进中间市区。 有些大都市,如东京、巴黎等因势利导,在中间市区兴建副都心,起到了减轻市中心区压力的作用。,44,(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指的是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通称为城乡结合部。 城市在前进,农村在后退 外围市区在离心外延型城市化的作用下,城市发生了平面的、量的扩大。 1.对外交通设施

12、的伸展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45,(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还有一些较为次要的职能部门也有向郊外扩散的强烈倾向。如文教科研单位(这里专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特殊病院、苗圃、墓地等。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近郊区,往往是高校、科研机构集中的智力密集区,北京西北郊的中关村、武汉的东湖等就是典型例子。近年来,在这些智力密集区,进一步兴起了高科技开发区。,46,(三)郊区的城市化,1.土地利用集约化 2.产业结构高度化 当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顺序进行,这一规律被称之为“配第-克拉克

13、”定律。 3.城市网络化,47,(四)逆城市化阶段,100多年前,英国城市规划的边缘人士霍华德曾竭尽全力想创建一个人类理想的“田园城市”。即在不影响英国社会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情况下,开创一个集农村和城市各自优点长处的人居环境。这可以算是逆城市化的思想起源。逆城市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普遍。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美国加快了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大都市内部的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中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这是美国近期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48,(四)逆城市化阶段,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

14、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真正意义的“逆城市化”是在1970年以后在发达国家发生的。,49,城市化类型,1、向心型和离心型城市,向心型城市化是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各种政府机构、企业、公司总部不断向城市核心区聚集,带来人口和产业向心聚集的城市发展格局。 离心型城市化分外延型和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是城市的建筑区渐次连续向外推进和延伸,城市地域不断向外扩展。 飞地型城市化

15、是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出现了在空间上与中心城区断开,但职能上与中心城区保持密切联系的一种方式。如卫星城。,50,城市化类型,2、自力型和它力型城市化,自力型城市化:城市周围地域的土地被城市建设征用。 它力型城市化:乡村地域因自身非农产业发展,农业人口向非农转变,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过程。,51,城市化类型,3、景观型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城市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直接衍生创造市区的过程。 职能型城市化:城市职能在地域空间发展扩散,不从外观直接创造市区,而是从职能上间接向城市过渡。,52,城市化类型,4、突发型和渐进型城市化,突发型城市化:城市在一定历史时期因外部力量的刺激使城市规模迅速扩

16、大。 渐进型城市化:城市在其历史发展中受力较均匀,扩展具有渐进、持久、稳定的特点。,53,三、城市化的机制,(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54,1、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 2、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55,(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工业化是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集聚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超过第 二产业规模,工业化对加速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作用相对减弱, 第三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 但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较落后,工业化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