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表面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378216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体表面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固体表面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固体表面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固体表面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固体表面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体表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体表面(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固体表面的特性与接触,目录,固体表面的几何性质,表面张力和表面能,固体表面的接触,固体表面的原子排列和结构缺陷,摩擦状态下的表面,概述,概述,工程材料中,大部分材料属于晶体,如金属、陶瓷和许多高分子材料。一般的将固相和气相之间的分界面称为表面,把固相之间的分界面称为界面。 表面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两种物质的界面称为表面(在弹性力学中,表面应该满足以下边界条件:其上各点的法向应力n和切向应力n均为零)。 通常,这个表面层的状态是复杂的。宏观上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微观上存在各种晶格缺陷,在一定的环境下还存在各种吸附膜、反应膜和污染膜。 典型的固体表面: 1.理想表面 2.清洁表面 3.机械加 工

2、过的表面 4.一般表面,固体表面的几何性质,一、表面粗糙度 表面的凹凸不平程度与表面积之比称为表面粗糙度,是表面的亚微观状况。它直接影响摩擦系数和磨损。 描述表面粗糙度,不是用其最大的波峰波谷之差。国标规定了两种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中线平均值(CLA)和平均平方根值(RMS)。 中线平均值(CLA)表示表面轮廓上各点相对于中线的算术平均偏差。 平均平方根值(RMS)表示表面轮廓上各点相对于中线的偏差值之平方的平均值的开方。,固体表面的几何性质,二、表面微凸体 由电子显微镜观测到的图形可以看到,表面上的峰与谷实际上是比较平缓的,因此人们通常取微凸体为近似的半球状、锥状或柱状来进行几何因素的分析

3、。 表面微凸体的高度各点不同,如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可以画出表面轮廓上各点的高度(Zi)是个随机的变量,将其不同高度出现的频率(概率)记录下来画成光滑的曲线 凡经过一般机械加工的表面,其微凸体高度的分布通常接近于正态分布,固体表面的原子排列和结构缺陷,经过不同加工过程形成的表面,因机械作用,往往导致材料的晶格扭歪、晶界开裂;由于温升导致金属发生相变而再结晶,使晶粒长大;或因为表层材料变形导致表层密度和体积发生变化,从而在表层的塑性变形层中产生残余应力,甚至产生微裂纹。金属表层内种种微观性状的改变,均对其摩擦磨损有密切的关系。 当承受载荷发生滑动时,原子密度高(原子数多)表面能低的面上,容易

4、发生滑移。立方晶系中几个可能滑移的晶面:(100)面、(110)面和(111)面。面心立方的(111)面和体心立方的(110)面,以及密排六方的(001)面都是原子密度高的晶面,沿这类晶面滑移的阻力最小。,图1.8 表面结构缺陷模型,表面张力和表面能,液体受到拉向内部力的作用,使其表面肌收缩和凝聚,这种力叫表面张力。表面能是指将液体内部分子拉到表面上所需作的功。 不同的液体在同种固体表面上,得到不同的接触角。接触角小的液体表面张力小。接触角的大小衡量着固体表面与液体之间的润湿性。图1.9(a)中的接触角小,表示固液间的润湿性好。而图1.9(b)中的接触角大,表示固液间的润湿性差。,固体表面的接

5、触,一、分子原子间的接触 分子(或原子)间存在着吸力和斥力,当吸力和斥力相平衡时,分子(或原子)间有一个正常的距离d。 原子沿解理面滑移比较容易,晶体往往沿解理面开裂。要拉开非解理面的原子需要的能量就比沿解理面移动原子的能量大。单晶体不同方位解理而裂开时所需的功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各向异性的。而金属(多晶体)因晶体排列错乱,故为各向同性。 对于金属晶体来说,施加外力可使晶格变形。当外力卸除后能恢复到原有形状的称为弹性变形;如外力卸除后不能恢复到原有形状时,残留下来的永久变形称塑性变形。外力产生弹性变形作的功是可逆的,而产生塑性变形作的功是不可逆的。,两表面间的接触,一、接触面积 固体表面不论如何

6、精加工都是凹凸不平的。当在法向力N的作用下,使两固体表面相互压紧时,通常只在很小的面积上发生接触。 接触表面的面积可分为: a.名义接触面积:即表面宏观面积An b.真实接触面积:在表观接触面积中,实际传递力的微小面积的总和称真实接触面积Ar。,一般材料在塑性变形范围内的真实接触面积与载荷成正比,与表面的大小和形状无关。假设接触材料的压缩屈服极限(塑性流动极限)为b,在法向载荷N作用下相互压紧时,真实接触面积可表示为:N塑性流动压力分布赫兹分布图1.12 赫兹接触和实际接触 Ar=N/b,两表面间的接触,二、赫兹(Hertz)接触 经过精细加工的表面,常假定其微凸体为半球状、柱状、 锥状等。对

7、于工程上单个微凸体而言,也并非几何学中的球、柱、锥形。 赫兹接触是在弹性接触范围内分析理想光滑的球(柱、锥)在无润滑条件下的接触。而实际上也并非全是弹性变 形,在接触点处有塑性变形。 从图1.12所示的“光滑”半球体 赫兹接触下真实情况的照片, 证实了赫兹压力中心处的接触斑点比较密集,而在赫兹压力边远处接触分布比较稀疏。说明固体表面接触只在传力的微凸体顶端发生塑性变形,离开这小小的塑性变形区变形在弹性范围中。,两表面间的接触,二、赫兹(Hertz)接触 可以根据弹性理论来计算微凸体(球、柱或锥)接触时的压力分布。 a.椭球与椭球接触:在法向压力N的作用下相互压紧(见图1.13),在接触部分产生

8、弹性变形。形成的接触面积,假定为以a和b为半径的椭圆形。 在应力椭圆上积分,求的总和得接触面上的正压力和最大赫兹压力分别为,两表面间的接触,b.球与球接触:则接触面积呈圆形,即ab。 其压力分布曲线为: 同样经积分可求得最大压力: 平均压力: 接触区的半径: R为接触两球的综合曲率半径,与两接触球半径的关系: E为两球的综合弹性模量,与两接触材料性能的关系:,两表面间的接触,c.球与平面的接触:可对两球接触的公式中取:R2=R1=R, 可有,两表面间的接触,d.圆柱与圆柱的接触:接触面积为矩形。 长度为L,宽度为b ,则 总压力为: 最大压力为: 接触半宽: 最后简化得: 式中:R 综合曲率半

9、径; E 综合弹性模量。,两表面间的接触,e.圆柱对平面的接触:将R2,R1R 代入圆柱对圆柱接触公式 则有:,两表面间的接触,赫兹接触的变形和接触面积 表面下的变形区赫兹压力分布曲线表明,最大压应力在接触区的中心。最大剪切应力在距压力中心处深度约0.5a的表层下,max0.30。最大拉应力作用在接触面边界处,0.1330。 剪切屈服极限与抗拉屈服极限的关系为:s0.5s 即在接触承载时,材料发生塑性变形时的压应力相当于3倍的拉伸屈服极限。 对于大多数金属而言:H6s3s 因此材料发生塑性变形时的真实接触面积: 此值大约只有表观接触面积的11000。由此可见,真实接触面积的大小只取决于载荷和材

10、料的流动压力,而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不大,与宏观表面积也无关。,理想的粗糙表面接触,假设微凸体都是理想光滑的半球,而且具有等高度、等半径的。当一个理想光滑的刚性平面在法向力N的作用下与之接触时的情况如图1.16所示 当处于弹性变形范围内,每个微凸体承受的法向载荷为 经代入前面导出的公式,并简化后得到接 触总面积 这说明,弹性变形范围内,具有等高度、等半径的微凸体表面,在承载时,其接触面积Ar与载荷N成指数关系,为与N的23次幂成正比。,图1.16 理想的粗糙表面接触,实际粗糙表面的接触,实际工程表面微凸体的高度为正态分布。假设与理想平面接触,法相接近量为Zd。那么只有高度Zd的微凸体才能与之接触

11、(见1.17)。,图1.17 实际粗糙表面的接触,根据赫兹接触公式及假设微凸体高度为指数分布,并设h=d/。可推导出,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两个实际工程表面接触时,不论微凸体的顶端在弹性变形范围,还是在塑性变形范围,变形后所形成的真实接触面积A都与法向载荷N之间呈简单的线性关系。,接触变形性质的判据,在实际工程表面间的接触,往往是高的微凸体可能产生塑性变形,低的则为弹性变形。说明实际情况是弹、塑性混有的状态。载荷越大,法向接近越大,塑性接触点越多。所以法向接近量的大小,在N确定的情况下,反映了表面微凸体接触后发生塑性变形的程度。 将 定义为塑性指数(为表面粗糙度RMS)。用来 表示,则:,这里可见

12、,接触变形的性质不完全取决于载荷,而是与材料性质、表面粗糙度、微凸体顶端的平均曲率半径有关。反映了接触表面的某些物理与几何性质的影响。如一些零件经过磨合,由于表面粗糙度在磨合前后发生明显变化,而使迅速降低。,表面间有表面膜存在时的接触,表面膜的存在,对于真实接触面积的计算没有什么影响。因为表面的粗糙不平为10100nm,远大于表面污染膜的厚度几nm,表面氧化膜的1030nm,两表面接触时只有少数高点接触,大部分面积上的表面膜与对摩面上的表面膜相隔甚远,所以多数原子(或分子)间并不发生作用。,但是,表面膜的存在对于表面的粘着是很有影响的。洁净表面的真实接触面积上金属分子的相互作用很强,很容易粘着。而接触面间有表面膜存在时对摩擦磨损的影响都是很明显的。,图1.18 有表面膜存在时的表面接触状况,摩擦状态下的表面,前面讨论的都是静态下表面的特征和表面接触状态。摩擦一开始表面就是动态状况了。一旦开始运动,由于载荷下接触时表面会发生变形,有弹性变形,也有塑性变形。使表面与未接触时的原始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摩擦过程中,由于摩擦功变成热能使表面温度升高,引起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能发生某些变化,从而又影响其接触状态。 摩擦过程中,由于接触而发生材料间的粘着。 摩擦过程中润滑剂也将引入摩擦面。 因此,摩擦状态下的表面以及摩擦的整个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