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第2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374487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PPT 页数:7 大小:7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欣赏(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第2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书法欣赏(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第2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书法欣赏(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第2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书法欣赏(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第2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书法欣赏(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第2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欣赏(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第2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欣赏(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第2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羲之兰亭序书法,书法欣赏,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许多位名流隐士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溪头,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列坐宴饮。 席间,有人提议,每人都作一首诗,做不出的罚酒。王羲之酒兴很高,虽然他做了诗,却乐意陪吃罚酒,吃了个酒酣耳热,以“不负春光”。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得当日所作的41首诗汇成册,以资纪念。王羲之酒意正浓,在众人的呼声中因这个建议而兴奋起来。他晃晃悠悠地站起身,走到案前,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作序一篇。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它是王羲之生平最好的手迹。文中

2、,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不可能再超越它了。,兰亭序书法作品背景,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

3、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书法作品背景,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 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

4、品类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 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 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 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 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 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 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 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 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序真迹,兰亭序真迹,兰亭序翻译,永和

5、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到 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 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 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 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 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

6、抱负,在室内(跟 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 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 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 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 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 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 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 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 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 人看待以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 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 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