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从40岁开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236977 上传时间:2017-09-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从40岁开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从40岁开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从40岁开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从40岁开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从40岁开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从40岁开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从40岁开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从 40 岁开始2013 年 12 月 26 日 13:20 生命时报 微博 我有话说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别做“三无”人员四十岁以后对心脑血管病无预防、无检查、无干预是非常危险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从 40 岁开始,40 岁以后,不要再做新脑血管病的三无人员,就是无预防、无检查、无干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干科副主任乔成栋指出。这是“2013 年中国企业员工健康行”健康讲座的现场,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生命时报社主办,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协办的大型公益健康知识科普活动,走进了甘肃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川集团”)。对心脑血管疾病而言,预防成本最低、

2、收益最大乔成栋说,老年病要从中年开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证明,动脉粥样硬化一般是从 40 岁开始启动,40 岁50 岁是进展最快的阶段,60 岁以后进展缓慢,所以,要预防,40 岁最关键,但偏偏 40 岁左右的中年人已经是企业的顶梁柱,是工作最拼命、家庭压力也最大的时候,他们往往最缺乏对自己的关注。乔成栋建议,预防上饮食是最重要的,少吃或尽量不吃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其次,戒烟非常重要。“研究已经证实了烟草对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我们自己也做过这样的实验,先抽血、测血压,然后给他一支烟,抽烟后马上再测,血压和血液的各项指标都有增加,这说明烟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是立竿见影

3、的,所以,什么时候开始戒烟都不算晚。”他强调。最后,他建议,快走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提高心肺功能都很好,每次要达到脂肪分解的效果,要走 40 分钟到 1 个小时。不要去做激烈的打球、爬山运动。40 岁以后每年做一次基础体检乔成栋谈到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个刚满 50 岁的教师,晚上看着电视突发心梗,等家人打算去关电视的时候才发现,心跳已经停止了。据家人说,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冠心病。“有些人高压 160 了也没感觉,一遇到个什么情况,血压飙升到 180、200,血管破了才知道。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等眼底出血了才来查,一般情况下,从患糖尿病到出现眼底出血的并发症要 810

4、年,可见慢性病是无声的杀手。”乔成栋讲到。因此,他强调,40 岁以后每年做一次体检非常必要,就做最基础的体检也是有价值的,包括抽血查血脂、血糖,量一下血压,做一个心电图。早干预是为了避免、延缓慢性病并发症的出现“有些人体检查出了高血压,但就是不肯用药,想自己扛一扛,等严重了再用药。有些人糖尿病十几年,已经出现并发症了都不肯打胰岛素,担心胰岛素依赖,这都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乔成栋强调,并发症是慢性病最大的危害,早干预可以延缓甚至杜绝并发症的出现,比如血压控制得好,心脑肾的损伤就不会早早出现,血糖控制得好,糖尿病足、眼底出血就不易发生,动脉硬化管理得好,就不会出现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意外。所以,早

5、发现就是为了早干预,控制及时、得当,患者的生活质量才会有保障。最后,他强调,对于动脉硬化的预防,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是一级预防最佳方案。“有危险因素的人对疾病的预防就是一级预防,这两类药都属于一级预防的推荐用药,并不是只有已经患了冠心病需要服药,而是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的,就需要用药了。”他说。降温加雾霾警惕什么病2013 年 12 月 16 日 09:01 大洋网-广州日报 我有话说 冬季清晨气温低,不利于保护心血管,老人晨运最好延至 910 时,并避开雾霾天老人过冬,每天坚持监测血压、心率,注意保暖最重要,饮食要半饱并少食多餐,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医学指导/广东省人民

6、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靳立军、冯颖青,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梁子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高聪教授文/记者何雪华、黄蓉芳 通讯员郝黎、靳婷、韩文青图/记者乔军伟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明显降低,雾霾天气挥之不去。广州各大医院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门诊量骤增。心内科专家介绍,一到冬季,冠心病、心梗等心血管意外比夏天多 1 倍,病房、手术室人满为患。专家认为,冬季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甚至血管堵塞,因而心血管意外高发。再加上雾霾天气里,气压相对较低,也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专家建议,机体调节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因此老人过冬,最好做一次体检,每天自我监

7、测血压和心率;生活中保暖最重要,饮食不宜大补还须少食多餐。急诊科专家也提醒,天气变冷,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酌情加药,同时,应随身携带医保卡和能识别身份的卡片,并随身携带救急药。数据 心血管发生意外冬季比夏天多一倍 “可以说,寒冷天气是老年人和危重病人的杀手,尤其是对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冬季是一个需要倍加小心的季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梁子敬介绍,一到冬季,心血管诊室、病房、手术室都人满为患。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靳立军介绍,临床发现,冬季心血管意外足足比夏天多 1 倍。“冠心病、心衰、心梗在冬季,发病表现与其他时节一样,但发病率大大增加。”比如有的

8、人,出现心悸、胸闷不适,气紧呼吸促,甚至头晕眼花,无论是一次性或者逐渐加重,都有可能是冠心病发作。若以上症状持续超过半小时,就有心肌梗死的可能,非常危险。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高血压研究室副主任冯颖青说,冬季高血压患病率足足比夏天高出 20%,无论有否吃降压药,患者血压一般升高 510mmHg。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何冬季心血管意外高发高血压不仅是病,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往往先有高血压,再发冠心病、脑中风。有研究证实,60%的中风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易发生房颤,增加心梗危险,100 个高血压患者中有 39 个可能发生房颤;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 120139m

9、mHg 时,冠心病危险比低于 120mmHg 者增高 40%,比 140149mmHg 者增加 1.3 倍。原因分析天气寒冷:心脑血管容易收缩、痉挛从而导致血流加速、压力增高梁子敬说,天气突然变冷会让心血管疾病加重,容易突发心梗死。主要原因是,气温一降,心脑血管容易收缩、痉挛,从而导致血流加速、压力增高,最终造成血管堵塞,血管一堵塞,就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供血供氧不足,严重的出现血管斑块破裂。冯颖青也认为,冬季“心事”告急,根源更多地在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导致人体产生生理反应,调节交感神经进入兴奋状态,这时血流加速,造成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从而容易引起心肌缺血,严重者导致猝死。同时,与寒冷

10、相伴的是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消耗大,也会导致血液黏度升高,血液流通不畅,导致血管堵塞。她说,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导致冬季高血压患病率猛升的原因。天气一冷,人们往往食量大增,而且爱吃肉类或油腻之物。另一方面,人们又变得懒于运动,机体得不到锻炼。雾霾严重:气压低、情绪差、呼吸系统受累感染都易引发心血管病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研所所长陈荣昌介绍,由于雾霾及灰霾中的大气气溶胶大部分可被人体呼吸道吸入,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使呼吸系统受到感染,当肺部功能受损,自然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冯颖青也分析,如果冬天出现雾霾天气,最先受影响的是人的情绪,容易导致坏情绪甚至焦躁、抑郁

11、;其次是气压低,进一步推高血压;糟糕的气味、微粒,先是使呼吸系统受累感染,病毒随后损害血管,易侵犯到心脏,可能引发病毒性心肌炎,或者降低心功能,还可能侵入到冠动脉粥样斑块,造成斑块破裂而引起心肌梗死。预防措施措施 1:老人过冬保暖功夫最重要 最好在气温最高的中午洗澡冬季要护心,预防心血管意外,心内科专家靳立军、冯颖青都首先强调保暖功夫要做足。首先是室内保温,建议室内温度保持在 2025最佳。“有研究表明,温度每下降10,人的血压会上升 5mmHg”,冯颖青认为,冬季昼夜温差大,一天之内波动 10是常有的事,年富体强者,捱下冻,打着哆嗦扛扛可能没事,但老年人,尤其是基础病患者,他们的生理反射会很

12、激烈,机体代偿适应性不够,分分钟短时血压狂飙上 180mmHg,那时脑出血、心梗、心衰等意外就来了。到了室外,老人要注意防止体温丢失,最好将可散热的暴露部位,如脸、脖子、手、头等部位保护起来,戴帽子、围围巾、戴手套,甚至戴上口罩。靳立军说,在严寒的北方,医师甚至建议老人在室外,将手袖、裤筒用绳子或皮筋扎起来防止热量丢失。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帮助缺乏机体调节力的老人,尽量不处于生理反射的危险境地。“老广”们一年四季都是天天洗澡,心内科专家指出,这是很好的卫生习惯,不过,由于不注意保暖,往往心血管病患者就倒在浴室里。为了防止意外,老人冬天洗澡时间应调整到气温最高的中午,或者洗浴前以浴霸等预热浴室;洗

13、澡水温度要适宜,太冷易应激反应,太热产生大量热气,局部气压过低,易发生晕眩。建议老人尽量少用肥皂,改用温和滋润的沐浴液,以减少浴后皮肤干燥导致的不适。靳立军特别提醒,老人夜尿多,深宵夜寒,尤其要注意保暖,冬季建议夜间关门闭窗而睡,到了日间再通风换气。措施 2:饭后是心血管意外高发时段 饮食只需半饱少食多餐最佳靳立军特别指出,饭后是心血管意外高发时段。他说,人体的血液供应一般是均匀的,并随着活动而调整,比如看书时,机体会自动从别处调来更多血液供应到脑部。在饭后,神经中枢会接受指令,调配血液供应到胃、肠等消化系统,这时心脏、脑部的供血、供氧量相对减少。因此,如果吃得过饱,对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心

14、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而言,非常危险。而且,如果吃得过饱,隔肌上升,即“胃顶住肺”,影响呼吸功能,上述人群的受害更大。他提醒,老人作为心血管防护的重点人群,在冬天饮食上,务必注意少量多餐,最好每餐只吃半饱,餐数则可调整至一日 56 次。要注意餐后不要急于活动,否则除了消化系统供血,机体又要增加肢体供应,将导致心、脑进一步缺血、缺氧。他还建议,最好是吃易消化的东西,蔬菜、水果、维生素丰富的为宜,“肉多再加上喝水少了,肠胃功能退化的老人,容易出现大便干结,便秘是老年患者心血管意外的一大诱因。”冯颖青提醒,人们喜欢冬季进补,但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千万注意,无论煲汤还是日常饮食,还是要把握“清淡” 原则,

15、严格控制食盐摄入,少食煎炒炸之物;可炖些瘦肉、鱼类等,原只鸡甚至连皮一起炖则应避免;此外,不建议加入人参、红参、鹿茸等大补之物。研究显示,多吃含钾食品可降压,因为钾的作用是可增加尿中钠的排出,使血容量降低,血压下降。另外,钾还可软化血管,从而有助降血压。她建议,冬季可多食香蕉、番茄、茄子、橙子、橘子、柿子、坚果、豆类、瘦肉及海带、木耳、蘑菇、紫菜等等含钾高的食物。措施 3:要运动但避开雾霾天 运动锻炼可有效提高机体抵抗力,专家建议,在冬季,仍要坚持每天运动 12 小时,每周运动 5 次。中老年人可多做户外运动,登高、远足慢步等。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病人,一定要注意运动适度,一般运动后心跳

16、达至 100120 次/分钟才是正常的。如果血压高于 180mmHg,不应到户外运动,心脏不适者也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心跳有早搏现象不宜跑步。高聪则提醒,冠心病患者步速不要过快,以免诱发心绞痛。应在餐后 1 小时后再缓慢行走,每日 2 至 3 次,每次半小时。长期坚持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效改善心肌代谢,并减轻血管硬化。此外,有心脏病、气喘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步行时必须特别注意身体状况,一感到不舒服就要停止。靳立军特别提醒,冬季清晨气温低,不利于保护心血管,老人晨运最好延至 910 时,这时气温回升,冬季常有的雾霾现象也会散去不少。“气温低或雾霾天,首先降低人体抵抗力,一方面容易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老人肺功能受损害,出现慢支、肺气肿等,这是心血管意外的诱发因素,比如增加心脏负担,心功能不全者受害,冠心病患者因供血供氧不足而发病;病毒入心,则易引发心肌炎。”特别提醒入冬前最好体检一次 日日监测血压和心率 靳立军建议,老人是冬季心血管意外的高危人群,因此,最好在入冬前做一次体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